——亲善四邻,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要解决的历史遗留,一个是华侨问题,一个是边界问题。前者在万隆会议期间,与印尼政府达成的关于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协议,为其解决树立了范例。后者提到了日程。当时,与中国接壤的有11个国家,陆地疆界达二万多公里长,同许多国家的边界都没有明确划定。在万隆会议上就提出了这个问题。1956年11月到l957年2月,周恩来对亚欧ll国进行75天访问,不是直接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宣传了中国的政策,表明了我们的态度。在越南,他专程参观“二征王庙”,以消除越南人民对中国封建王朝有过侵略的心理阴影。访问柬埔寨,进一步增进了同在万隆会议结识的西哈努克亲王的友谊。在印度,除会谈两国关系、增进友谊外,主要通过与前来参加释迦牟尼涅槃2500周年纪念活动的达赖的多次谈话,阐明中央对西藏改革的方针,消除其疑虑,最后争取到达赖和班禅先后返回祖国,避免了分裂外逃事件提前发生。这次访问,行程十万八千里,达到了寻求友谊、寻求和平、寻求知识的目的。为了尽早消除有的周边邻国对中国产生的担心和恐惧,此行之后,周恩来着手解决中缅边界问题。从l956下半年开始,他认真研究中缅边界的全部情况,讨教熟悉这个问题的专家学者,形成了解决方案,强调既要站稳民族立场,又要照顾友好关系;既要划得合乎实际,又要不损失主权;把历史根据和政治理由结合起来,取现实态度。在谈判中,他提出“互谅互让”主张,弄清事实,友好协商,合理解决。这为两国边界问题的最终顺利解决,打下了坚实基础。他的政治眼光和务实态度,既赢得了缅甸朋友的尊敬和信任,也使国人对政府的立场诚服。有的同志感动地说:对总理为人民利益而博访周咨、搜集资料和周到深刻、慎重考虑问题的服务精神,十分钦佩。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为解决与其他国家存在的边界问题提供了范例。
——广交朋友,打破孤立中国企图的l4国访问。60年代前期,国内出现经济困难,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激烈动荡,超级大国企图孤立中国。为打开对外关系新局面,周恩来从1963年12月到1964年3月,出访亚非欧三大洲。这次出访重点是非洲10国,也是中国政府首脑首次访问这个大陆。他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处理同非洲国家、阿拉伯国家关系的五项原则和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将中国发展同亚国家友好关系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此后,中国先后同13个非洲国家签订了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建交国家从12个发展到38个。增加的与两个未建交国家的访问,通过会谈增进了解后,随即宣布建立外交关系。到1965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达到49个。在访问加纳前夕,总统恩克鲁玛遇刺受伤,国内局势动荡不安,是否还去?他明确表示:我们不能因为人家遇到暂时困难就取消访问,这是对人家的不尊重、不支持。患难见真诚嘛!还是要去。外交仪式可以打破礼宾惯例。周恩来到达后,恩克鲁玛深受感动,异常惊喜。从此,恩克鲁玛成为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为中家友谊和宣传中国做了许多工作。到70年代初,联合国大会表决,以压倒多数票通过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对此,众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与周恩来长期致力于发展同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是分不开的。
——化干戈为玉帛的首都机场会晤。60年代末,中苏两国发生边境武装冲突,全国上下紧张备战。尽管同苏方外交谈判的大门敞开着,但需要一个契机。1969年9月,周恩来参加完胡志明葬礼回到北京后,柯西金提出进行两国总理会晤。柯西金在飞抵北京机场后,两国总理会谈长达三个半小时。经过坦诚交换意见,达成了关于维持边界现状、避免武装冲突的谅解;并对恢复互派大使、扩大贸易、改善两国间的通车、通航及界河航运等旨在缓和两国紧张关系的若干具体事项取得一致意见。这次会晤使两国关系有所改善。它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在北京举行的中苏边界问题的谈判。周恩来一再指示中方代表团:缓和边境紧张局势,解决边界问题,恢复睦邻关系,这就是我们的方针。柯西金对日本友人说:周总理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如果有机会,请你转告,只要他在世一天,我们是不会进攻的,也不能进攻的。
——帷幄运筹中美关系的和解。中苏关系的紧张,使长期处于对抗状态的中美关系在发生戏剧性变化。中苏两国总理会晤后,周恩来已注意到美国对话政策的松动和加快两国接触的举措。1970年1月,重新恢复中断了近3年的中美华沙会谈。1971年4月,他直接运筹的“乒乓外交”发挥了“小球推动地球”的作用,加快了实现中美高级接触的进程。3个月后,实现了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天17个小时的6次会谈,为两国关系的正常化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这年10月,他在处理完林彪叛逃事件不久后,不顾l个多月的紧张和疲劳,又与第二次来华的基辛格进行了一个星期的紧张会谈。在就如何表达尼克松访华的中美联合公报内容上,他提出起草一份“各说各的”公报稿,既明确双方的共同点,以便共同遵守;又写出双方的分歧,以便努力解决。这种过去没有过的、奇特的外交公报,使基辛格开始觉得难以接受,但经研究后发现这种“独出心裁”的方式,或许能够解决双方的难题,因此再次感到“不虚此行”。1972年2月,尼克松抵达北京。周恩来握着美国总统伸出的手时,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尼克松访华期间,周恩来同他进行了5次会谈,最后敲定了中美联合公报。尼克松对访华成功十分高兴,对周恩来充满敬佩,认为周的机敏胜过他所认识的任何一位世界领导人。基辛格说:周恩来在中美建交史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以民间外交推动中日建交。中美关系的突破,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首先,使一衣带水的日本的朝野感到震惊。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关心中日关系,提出开展民间外交,以民促官。60年代,提出互设代表机构,开辟中日半官方渠道。中美联合公报发表后,他连续同来访的日本各界人士谈恢复中日邦交问题。田中角荣任首相后,表现了要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积极姿态。为了准备会谈,他不顾高龄和癌症的影响,仍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20个小时的精神来研究有关材料。l972年9月下旬,田中首相访华。在会谈中,周恩来一方面着眼于两国人民的长期友好,从政治上看问题;另一方面,对历史问题毫不含糊,坚持原则寸步不让。最后的联合声明明确写道:“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千万的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款要求。”中日建交,实现了周恩来在总理任上的一大心愿。作为政府总理,他会见最多的外国客人,就是日本人。田中角荣对建交的实现也很感慨。他说:与周恩来结识后,觉得与他合得来,很快便建立了一种信任关系。周总理无论作为政治家,还是作为人,都是出类拔萃的。日本友人说,从中日两国的历史看,如果没有周恩来,日中关系怎么发展,很难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