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筹措救命急粮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作为政府总理,首先要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周恩来非常重视粮食生产,在50年代的政府机构中设有粮食部。他对粮食部的每份报表都认真批阅,有一份报表仔细修改994处。在“大跃进”之后的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生产大幅度下降。一些省的农村饿死了不少人。国家粮食库存急剧减少,市面粮食供应异常紧张。北京、天津、上海几个大城市只有三五天存粮,辽宁最紧急时只能供应3天。这种危险状况是新中国成立后从未有过的。他的心情非常沉重。当时他的工作台历,每天记载的几乎都是研究粮食问题。从1960年6月到l962年9月,他为解决粮食问题的谈话有ll5次(不包括做出的有关批示和文件)。每次谈话,一般都是从晚上九十点钟谈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钟。他逐张审阅各地粮食报表,精心计算粮食安排。他自己还设计了一张《中央粮食调拨计划表》,标出省间调拨和中央粮食收支情况,以及调粮的存放和运输情况。江西那时的粮食生产相对地说要好些,尽管也有很多得浮肿病的,但饿死人的地方没有别省那么多。中央已从江西调出l0亿斤粮食。但是,缺粮省份太多,还要向江西增调。他在1961年庐山会议期间,出面找江西省委书记借粮说:你们已对中央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还要你们再调出两亿斤。老表是照顾大局的。你们这两亿斤粮食要救活多少人啊!在了解到东北缺粮后,提出向苏联交涉,就近从远东借20万吨,随后从进口粮中归还。在收到四川的粮食告急电后,立即调拨给这个产粮大省2.5亿斤粮食,其中就有江西调出的救命粮。他还下令准备几列装满粮食的火车停在交通干线上,随时待命驶向告急地方。
在城镇,除压缩人口、减少在册人口的粮食定量外,还对餐饮业实行凭粮票供应办法,以减轻粮食压力。但是,对于井下、高温、高空和重体力劳动职工,却要保证应有的供给。他说:不管国家多么困难,为了保证煤炭生产,也要保证煤炭工人维持每月60斤口粮,另加两斤酒。在粮食紧张稍有缓解后,他又提出对上述重体力劳动者增加粮食补助。
同时,也要求对高级知识分子、17级以上干部分别补助少量肉和黄豆,以保证他们必要的营养和生活需要。此外,在了解到小学生的课本用纸发黄后,他马上找轻工业部和物资部领导人来解决。他说:孩子们在长身体的年龄,不仅要让他们长个儿,还要保护好眼睛。这个纸啊,孩子们看了以后,会把眼睛搞坏的。这样的纸,只应该咱们年纪大的人来看。咱们的眼睛坏了没有关系,因为咱们早晚要坏,孩子们还小,不能让他们把眼睛搞坏。“文化大革命”是政治局面混乱的一个非常时期,“大跃进”后的三年是经济形式陷入空前困难的一个非常时期。在这两个非常时期,周恩来都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使人民渡过了难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