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革”期间的上山下乡运动中,全国有两千余万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奔赴农村和边疆,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这两千余万人中,有一位引人注目并始终被人们关心的知青,她就是周秉建――周恩来的三弟周恩寿最小的女儿。
从1968年到内蒙古插队,1975年进入内蒙古大学蒙古语系读书,再回到牧区工作,到后来与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蒙古族长调歌唱家拉苏荣结为伉俪,她在内蒙古工作和生活了27年。回忆起这27年的岁月,她对笔者说:“我对大草原和对西花厅的感情一样,结下了终生的缘分。”
伯伯七妈给我起名字
她的回忆是从自己的名字开始的。她告诉笔者,懂事后妈妈告诉我,我和小哥哥周秉和的名字是伯伯和七妈(周家亲属同辈人中周恩来排第七)给起的。秉和出生在1951年11月,当时正值我国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时期,新中国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建设自己的家园,从国家领袖到平民百姓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不要战争,要和平。我出生的1952年10月,那时国家已基本上度过了三年的经济恢复期。那年8月,伯伯在起草的“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的文稿中明确指出“全党的领导和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方面”,可以想象的是,他在那一年思考最多的就是我国的经济建设问题。妈妈说,所以两位老人家就给我的小哥哥起名叫“秉和”,自然给我起的名字就是“秉建”了。
实际上,伯伯一辈子希望的就是中国要和平、世界要和平,中国要建设求发展、世界要建设求发展。为此伯伯奋斗了一生,仅从他给我们兄妹起的名字上就可见一斑了。
“秉建,我坚决支持你到内蒙古大草原安家落户”
去内蒙古大草原插队落户的日子,是她的一段难忘的记忆。她说,我在小的时候,从戴着红领巾当小学生时起,就知道伯伯很支持我的哥哥姐姐们热爱农村志愿到基层工作的态度,因为他经常教育我们要听毛主席的话,向工人叔叔和农民伯伯学习,长大以后要做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普通劳动者。
当时的学校里,有很多同学都报名上山下乡,有去东北兵团的,有去山西的,也有要求去内蒙古的。1968年,我下了决心,一定要到内蒙古的牧区去插队落户。我没告诉家里,自己多次找到安置办报名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等安置办同意了我的申请,批准我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阿巴嗄旗安家落户后,我才把消息告诉了爸爸、妈妈、伯伯和七妈。
在离京的前一天,我去向伯伯和七妈两位老人家辞行。西花厅的院子里很安静,我是先见到七妈的,由于她已经知道我要去的是边疆民族地区,就特意给我讲了当年红军长征经过彝族地区时,刘伯承与小叶丹结为兄弟的故事,并且叮嘱我要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要和他们团结友爱。
我们边交谈边等着繁忙的伯伯“下班”。快到晚饭时,伯伯才从办公室里走出来。伯伯见到我非常高兴,他用温暖的大手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热情地鼓励我说:“秉建,我坚决支持你到内蒙古大草原安家落户,走毛主席指引的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我从小长大第一次听到伯伯不叫小名而称呼我的学名,心里不可名状地产生了一种“噢,伯伯这是在和我谈话,我已经长大了”这样的感觉。
伯伯关切地嘱咐我:“要做好战胜各种苦难的思想准备。不要忽视困难。你过去不吃牛羊肉,到了牧区你还要锻炼吃牛羊肉,首先要过好生活关,这个很重要。你去的是牧区,是少数民族地区,要注意和尊重那里的风俗习惯。你到内蒙古牧区安家落户,一定要到贫下中牧中间去,一定要虚心向那里的劳动人民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一定要和蒙古族人民搞好团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