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仅反复讲解自己的思想主张,而且躬身践履,以实际行动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
周恩来从国家建设的全局需要出发,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反复向各级干部宣传人才和教育在国家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同时,他又身体力行,躬身践履,亲自督促有关部门切实从各个方面支持教育的发展和建设。
——发展教育首先要有必要的经济投入。解放初期,我国经济尚待恢复,国家财力仍很拮据,但迅速发展的教育事业又急要大量经费,教育部深感困难,不得不要求增加教育经费。周恩来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亲自给毛泽东、刘少奇和分管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中央领导人写信,要求他们批准教育部追加经费的申请。l952年7月,我国即将实施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那时,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是国家建设的重点。尽管如此,周恩来在主持l46次政务会议时仍然提出: “今后教育事业要有很大发展,我们对教育的投资要超过任何一个工业部门”,并要求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从各方面挤出经费来支持教育。后来,他视察我国东北重工业基地,向各省、市领导干部做报告时,再次强调发展教育是“现在的一个中心任务”,是百年大计,要求各地的领导“在培训人才方面还要加一把力”,并殷切“希望东北三省管计划、管建设的同志安排一下,有些项目宁可少搞,不十分急的宁可推迟,也要把校舍搞上去,多办一些学校”。作为主管建设的总理,在国家正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时候,在重工业基地的干部面前,却如此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可见教育事业在他心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
——发展教育事业,也需要有人力的支持,需要向教育战线输送、配备领导骨干和教师。周恩来很重视这方面的工作。1950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第二次组织工作会议,周恩来在向大会作政治报告时,要求各地领导切实重视为教育战线配备管理干部并抓好培养建设人才的工作。他严肃地提出:“把你们请来就是向你们要人。培养建设人才,是摆在你们面前的第一项任务,你们要搞社会主义就是搞这个东西,别的是空论,这是实际,你们做到了这一点,就是掌握了一切”。并且指出,在调配干部时,要特别重视为教育部门配备和输送干部,他说:“不给大学校长,不给中学校长,那个地方没有人去领导,人才就训练不出来”。根据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决定和提名,不久就陆续从团中央和各地向大中学校调配了大批政治、文化素养较高的领导干部。
(二)亲自关心和指导教育的改革和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了使旧教育能适应新中国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周恩来亲自指导了对旧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革。在1950年夏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的讲话和以后的多次谈话以及签署的教育文件中,都对教育改革问题作了多方面的阐述。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他强调了一个至今对教育改革仍有现实意义的指导思想,即既要坚决、积极,勇于改革,又不能鲁莽从事,过于性急;切忌粗暴和强迫命令;改革前首先要讲清道理,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他十分深刻地提出:文化教育既是“先锋”,又是“殿军”,一方面,文化教育的改革既是经济、政治变革的先导,同时它的改造又要在经济政治变革之后才能完成。因此,教育改革既要坚决,又要慎重,不能急于求成。
——为了改革旧高等教育的结构,使之适应为新中国建设培养高级人才的需要,1951年秋起,全国陆续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在这一复杂而艰巨的调整开始之前,周恩来强调首先要做好教师特别是教授们的思想动员,于是他亲自给京、津大学的教授作《关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问题的报告》。院系调整中,他多次听取进展情况的汇报,及时提出:院系调整一定要实事求是,根据条件循序渐进;要有重点地稳步前进,不要齐头并进。在调整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时,他又亲自过问。当实施上海交通大学迁西安的方案出现分歧时,他及时主持了有关方面的协商会议,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