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殚精竭虑,执政安邦
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安邦。邦不安,何谈兴国,何谈为民?这是基础,是前提。安邦,包括外交和内政两方面。周恩来在这两方面,都展现了卓越的政治家才干,并殚精竭虑为之奋斗。一方面,作为共和国总理,执政安邦的贡献,功德无量;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大革命”酿成的内乱,直到他逝世还未结束,因而又是带着邦未安定、国未治好的遗憾,离开他为之服务一生的人民的。
(一)谋求睦邻友好,坚持和平共处
周恩来是举世公认的卓越外交家。在世界面前,他代表中国。在国际交往场合,他是新中国的形象使者。26年来,他为改善邦交、争取天下朋友,维护国家利益,推进世界和平所作的巨大努力,不仅为中国人民,而且为世界人民所敬仰。这里,历数以下l0件,管中窥豹,见其一斑。
——出访苏联签订条约。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形势和国际关系所使然,不能不奉行“一边倒”政策。1949年底到1950年初,毛泽东访问苏联,准备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斯大林说:让周恩来到这里和你们谈吧,这方面他更在行,是谈判解决各种棘手问题的能手。周恩来在旅途中对随行人员说,《旅顺口》这本书很坏,宣扬沙俄的大国沙文主义,为侵略战争辩护。在谈判时,他提出:“友好同盟”应包括双方互助合作的内容,这也应写上。苏方同意,这个意思在条约中得到了充分反映。
——协助指挥抗美援朝战争。建国初,周恩来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朝鲜战争爆发后,鉴于战火烧到了边境,他主张出兵,抗美援朝。他说:我们不想打,但是敌人逼我们,快到鸭绿江边了,不能见死不救,这是援朝,也是卫国,唇亡齿寒嘛!志愿军应朝方请求人朝后,他担当起了协助毛泽东组织和领导战争的重任。他既要及时掌握前线情况,又要帮助提出作战指挥方案;既要组织国内各方面的支援,又要运筹建立起保障作战物资供应的坚不可摧的运输线;既要加紧组建多兵种部队轮番到前线作战,又要缜密制定停战谈判方案。他起草的指导中方谈判代表工作的电报,达一二百件。所以,有人讲,如果说毛泽东是抗美援朝战争的主帅,那么周恩来就是副帅,既起总参谋长作用,又是后方总后勤部长。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怀有恐惧和疑虑,同时还存在诸如边界、华侨国籍等悬而未决的历史问题。为消除误解,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需要制定新的方针。l953年12月底,周恩来同印度政府代表团会谈,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l954年6月,他访问印度和缅甸,在与上述两国分别发表的总理联合声明中宣布,有关各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原则;如果这五项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他代表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中国对外关系,创造一个和平环境治国安邦的根本原则。
——首次亮相世界舞台的日内瓦会议。朝鲜停战后,朝鲜半岛的统一问题没有解决,印度支那人民的抗法战争正在进行。1954年4月召开的日内瓦会议,就是要讨论这两个问题如何妥善解决。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参加这样大型的国际会议,就唱起了“主角”。在讨论朝鲜问题时,周恩来为打破僵局,提出过只写两句话的决议草案,一是与会国表示继续努力解决的意愿;二是恢复谈判的日期和地点另定。它既表明了中国的立场,也有利于争取与会国的大多数。这样一个最起码、最具有和解性的提案,尽管遭到美国反对而未获通过,但却使美国陷于孤立。连英国外相对美国不接受周恩来的提案也感到“非常吃惊”。讨论印度支那问题时,周恩来利用英、法与美国的矛盾,利用法国国内主战派与主和派的矛盾,再次争取大多数国家,孤立旨在破坏会议的美国。经过周恩来的穿梭外交努力,终于使这个问题达成了协议。日内瓦会议的成就,使中国增大了南部边疆的安全,扩展了国际和平统一战线。
——万隆会议上首倡“求同存异”。这尽管是第一次由曾经遭受过帝国主义侵略和奴役的亚非国家发起和参加的大型国际会议,但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和对国际政治的主张不同,29个与会国的情况也很复杂,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只有6个。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会议的任务相当艰巨。针对有的国家代表的攻击、挑衅或疑虑,他在临时赶写的即席发言中,开门见山地指出:我们是来求团结而不是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他介绍了中国的外交政策,提议用联合国的“和平相处”一词代替“和平共处”一词,五项原则也可以修改,从而促成争论各方最终达成了协议。采访会议的美国记者称赞周恩来的外交才能,几乎达到炉火纯青地步,是善于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这次会议,使中国进一步打开了与亚非国家广泛交往的大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