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为什么职工住房紧张
1957年9月26日,在中国共产党八届三中全会上,周恩来作了《关于劳动工资和劳保福利问题的报告》,并口头作了一些重要的补充和说明。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探索职工住房问题。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对职工住宅基建投资44亿元,建设职工住宅共约8000万平方米(平均每平方米单价为53元)。职工住宅的建设速度这样快,仍感不足。到l956年底,还有约250万职工要求解决住房问题。造成职工住房紧张的原因何在?周恩来认为大致有四个方面:
第一,由于职工某些福利待遇过高和规定的不合理,影响职工家属,大量涌入城市。我国当时农村户口迁入城市不受限制。职工工资水平的安排,没有很好地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出发,而只单纯从工业生产的增长和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出发,造成了部分职工工资水平偏高,特别是职工福利待遇过高。以北京为例,1956年38个中央企业的附加工资和各项福利费支出,平均为工资总额的24.8%,个别企业如石景山发电厂竞达到40%。这就影响了农民盲目流入城市。另外,某些福利待遇规定不合理,如职工的公费医疗也给农民进城以很大的吸引力。
第二,在工业企业和城市建设中大量拆除原有房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仅l956年北京、武汉、太原、兰州等175个城市就拆除旧房248万平方米。
第三,一般房屋造价高了,影响建筑面积的增加。60年代初,周恩来在主张抑制社会集团消费的同时,仍然坚持降低房屋造价,扩大建筑面积。1961年12月28日,周恩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1958、1959、1960这三年995亿元的投资里头,楼、堂、厅、院、馆就用了22亿元。22亿元数目好像有限,但这是一个高级的消费。楼、堂、厅、院、馆的建筑面积占了整整3000万平方米。如果把22亿元用在建造职工宿舍,标准就可以降低,就不是建筑3000万平方米,就可以建6000多万平方米,可供1200万人住。
第四,城市房租政策和住宅管理制度很不合理,公房房租偏低,管理不善,制度不严。根据国务院统计局1956年职工家庭收支调查,住公房的职工平均每户每月负担房租2.1元,占家庭收入的2.4%,占本人工资的3.2%。国家收回的租金,一般只达应收租金的1/3到1/2左右。这就造成了部分职工卖私房要公房,公房的供给总是满足不了职工的需求。周恩来非常气愤地说:现在公房收租低,甚至不收,住民房还要补贴。现在发展到什么情况呢?有的职员把他的房子卖掉,还要公家给他房子。计委就有这样一个人。因为公家给房子嘛!
(四)怎样缓解职工住房的紧缺
八届三中全会上,周恩来通过对职工住房紧张的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缓解职工住房紧张的具体办法:
一是根据可能适当地增建职工住宅。二是提倡职工自建一些标准低的住宅。为鼓励职工自建住宅,可以由本企业事业单位给以一定的数目贷款,分期扣还。三是整顿各种福利待遇和采取其他措施以加强控制城市人口的增长。四是对住民房的职工房租补贴,采取措施,逐步取消。五是适当提高职工住公房的收费标准。租金一般地应该包括折旧、维护、管理三项费用。一般平均每平方米应收租金为0.25元。按照每户16—20平方米的居住面积计算,每月房租4—5元,一般占职工工资收入6%--10%,平均8%左右。提高房租要分步骤进行。第一步,未收租的一律收租,收租太少的应该提高。第二步,达到应收租金的水平,什么时候开始实行,待第一步行之有效一年后再议。
周恩来提出的缓解职工住房紧张的五项办法,是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双管齐下以解决住房供不应求的问题。一、二项是主张通过国家、企事业单位、职工个人的共同努力以增加住房的供给。三、四、五项是从抑制需求特别是通过抑制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缩小住房的供求之间的缺口。在五项办法中,周恩来突出提高公房房租的办法。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周恩来更多地强调了抑制需求的作用。不抑制对住房的需求,住房供给再多也无济于事。所以,他最后强调:必须制定严格的房屋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而且运用群众路线的办法,依靠群众力量来监督这些制度的贯彻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