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有人把群众与胡子扯在一起,恐怕没有人不感到风马牛不相及。但在周恩来的经历中,确实发生这种相互关联的事情。据周恩来的警卫回忆,有那么一年,毛泽东要周恩来前往大连海滨疗养。保卫人员建议他,把胡子留起来,以免被海滩上的人们认出来。周恩来曾留过胡子,那是抗战前的事情了。当时他说全面抗战再剃掉,以示抗战到底的决心。看惯了没蓄胡子的周恩来,一旦面对留胡子的他,的确难以辨认。但是听了保卫人员的建议,周恩来觉得这个主意荒唐可笑至极,惊诧地说:“我?总理?人民公仆要留个胡子?你怎么能想出这么一个把我同群众隔离的办法?!”随后,他批评道:设置许多保卫人员,不让群众走近,不让我与群众接触,这是非常不对的。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安全保卫工作才能真正做好。周恩来的这番“胡子与警卫”的道理,充分反映出他的极强的群众观念。领袖的真正魅力,往往就在这里。
当然,在众人的眼里,周恩来的领袖魅力还远远不止这些,而是更加丰满。
曾随周恩来工作过的倪伟,回忆自己向总理汇报工作时的情景:“在我汇报时,他让我靠近一些,说听不清楚,其实他是听清了的,他是为了不使我紧张,把气氛搞得和缓一些。”还有一次,周恩来去辽宁视察。倪伟亲眼见到,让他住北陵的小楼他坚决不住,非搬到大厦里住不可。给他摆上糕点,他就让邓颖超付钱。俱乐部里开晚会,前面摆了四排沙发,他不去坐,却坐在边上的一把普通的椅子上。经大家竭力劝说,才勉强坐到椅子的第二排,而前面的四排沙发始终空着。
大名鼎鼎的前铁道部长吕正操记忆中的周恩来领袖魅力,则更能显出周恩来的人格本色。下面是他所追述的几个片断:
“因为总理心里有群众,只要接触过的人,他都经久不忘。北京站有个客运服务员,在一次会上见过总理,事隔多年,总理陪外宾参观,看见她在母子候车室打扫卫生.总理还记得她的名字,并主动过去握手问好;邢台遭到强烈地震以后,总理乘车去灾区慰问,想起了人民大会堂有个服务员家在邢台,一定很担心,就立即派车把这个服务员接来,让她随同回家看看。”“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总理完全把自己融合于社会之中,把自己看作平等的社会成员。总理有个弟弟,原来是个旧职员,解放后下放锻炼,我们知道后想给以照顾,总理让邓大姐转告我们:不要照顾,他有旧思想,应该好好锻炼、改造。另一方面,总理对于其他社会成员,却看到每个人的长处和社会作用,满腔热忱地去做各种人的工作,调动人的积极性。凡是为人民做过好事的人,他永远不会忘记。旧东北军有个团长叫高福源,在陕北作战中被我俘虏,经过党的耐心教育,提高了觉悟,又回到西安张学良部队中宣传党的抗日主张,进行统战工作,在西安事变后期不幸遇难。总理对高的家属、子女一直很关心,解放后,他和邓大姐多次打听他们的下落,要我们认真查找。但一直没有找到,总理深为遗憾。”
“总理最不喜欢‘言不由衷’,不喜欢别人把他的话当作‘指示’,空喊‘赞成’、‘拥护’。因此,我们长期在总理领导下工作的同志,都敢于和他争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在各种会议上和谈话中,总理经常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作自我批评,从不讳言自己的缺点错误。我记忆犹新的是1955年3月,总理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说过:老同志要‘老马识途’,要把自己的错误当众讲讲,以便教育自己,教育青年。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意思是说一个人的本质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都是当代历史进程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反映,是时代潮流的产物,也必然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因此,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总理正是体现了这种精神。他从不文过饰非,经常自我批评,使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更加适应形势的发展。”
“总理生活俭朴,是尽人皆知的。入城后一直住在中南海一幢旧房子里,不准修饰。他经常在一间很小的办公室里,同干部们商谈工作,有时边吃饭边谈话。春节时,我们常和总理一起参加晚会,午夜后,总理往往招待大家吃饺子,都是按规定价格他自己付钱,总理自己去看戏都是个人出钱买票,对号入座;外出时轻车简从,从不前呼后拥。到外地开会除人多大家一起坐专车外,从不开专列,以免影响正常的铁路运输秩序。总理还自己规定伙食标准,不许超支。在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去南方视察,同工作人员一起吃混合面馒头。总理说:‘现在国家遇到暂时困难,我们要和全中国人民一起度荒,只要饭能充饥、衣能遮体就行了。’总理经常勉励同志们:‘工作要高标准,生活要低标准。’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
现在人们,往往对国外的某些领袖人物的品德津津乐道,诸如华盛顿不计个人功名,林肯出身于伐木工,齐亚•哈克骑自行车上班,帕尔梅街头漫步不带保镖,撒切尔夫人亲自操持家务,富兰克林•罗斯福为贫困的“被忘却的人们”着想,……以为这些国外政治家多么赋有平民色彩,堪称民主的“平民领袖”。据此衡量周恩来,难道他的领袖魅力中的人民性不远远超过上述这些西方领袖吗?这种人民性反映出周恩来的潜意识里,理念的深层结构中,始终不以领袖自诩,而甘愿做一名真正的人民公仆。对于周恩来来说,他是从来都不愿意当什么领袖的。也正因如此,早在遵义会议时期,他便放弃了当领袖的机会,把毛泽东推上领袖的位置;延安时期,他尽心辅佐毛泽东而甘当领袖助手;50年代后期,他忍辱负重做经济上的补救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始终维护毛泽东至高无上的领袖地位,而自己宁愿被世人所误解。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机会使他欲当领袖易如反掌,但他从未想到过如此行事。在历史的聚光灯下,亦如田中角荣所形容的,周恩来总是把主要位置让给了毛泽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