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人民服务这一观念的支配下,深入民间、体察民情成为周恩来的寻常之举。
周恩来时常在一位秘书的陪伴下,亲自挤公共汽车,亲切地向普通乘客了解北京市的城市交通情况。他也常以普通顾客的身份走进北京市百货大楼,了解商业供应情况和产品质量问题,有时悄然而来又悄然离去。紧张工作之余,他更喜欢同某位老帅一道进街上某个普通小吃店,同普通人一样吃上一碗极其普通的阳春面。热乎乎的阳春面不仅可以替代被遗忘了的正餐而充饥,更重要的是让他感觉到自己融汇于人民之中。
在普通劳动者的普通生活中,周恩来会立即忘却紧张的国事带来的疲乏,重新充满了活力。
1958年8月21日中午,中共北京市委大楼附近的台基厂小吃店里的人们突然发现,周恩来与他的两位副总理陈毅、贺龙一同坐在一张饭桌旁。服务员走过去问总理想吃点什么。周恩来要了几碗面条,又亲自到柜台前端了两盘菜,同两位老帅慢慢地吃了起来。周恩来一边吃,一边与邻桌的几位女青年随便地聊着。他问她们在哪里工作,进市委办什么事?当他说出她们所在的无线电器材厂的东郊地址,以及未卜先知似地知道她们找市委是要解决材料问题时,这些女青年简直惊呆了。她们心想:周总理可真是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啊!怎么一说厂名,便知道在东郊;一说去市委,便知道是为了材料问题呢?当周恩来听说,供应原料的单位用“以物易物”方式来要挟无线电器材厂,欲以材料索换两辆汽车时,便警觉地仔细追问,并转身对副总理们说:“听见没有,向他们要两辆汽车哪!厂与厂之间,应该是互相协作,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嘛……”尔后,周恩来又同店里的服务员谈开了,问她来自何地,生意如何。吃完饭,周恩来察看了整个店堂,看到收拾得很干净,便高兴地赞许:你们很辛苦,卫生搞得不错。这样好,有利于人民的健康。接着,周恩来兴致勃勃地建议他们,应把临街的门面改装得好一些。临走时,他又走进厨房同厨师们一一握手告别。服务员以及其他人目送总理渐渐远去的身影,耳畔仍回荡着他那亲切爽朗的笑语:“不坐了,谢谢你们的招待!”
对于周恩来来说,人民与领袖之间是不应存在差异或区别的,故而,他总是尽可能地使自己趋于普通劳动者。前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回忆周恩来在1958年第二次参加十三陵水库修建劳动的表现时写道:“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闭幕之后,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和中央委员们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总理召集了各部部长,逐个查问部长们执行中央指示、参加体力劳动的情况,大家都说,工作忙呀,抽不出时间,参加劳动不多。总理说,这样吧,我们一起去,我带队。6月15日,总理带了我们上十三陵水库工地。他同大家一起,住在一所学校,离工地八里,每天徒步上下工。下午3时出门,到工地搬石头,推车运土,干到11时收工,回到宿营地已经深夜了。记得到工地的第一天,指挥部的同志来给我们分配劳动任务,说:‘我们欢迎首长们……’话音刚落,总理马上纠正说:“这里没有首长,没有总理、部长、司局长的职务。在这里大家都是普通劳动者。”我如今还保留着当时的一张照片,总理坐在一堆锹把上,一手捧着粗瓷大碗,一手拿着烙饼,一边吃一边和我谈话。他那严肃认真又慈祥亲切的神情,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
十三陵水库劳动,那赋予象征意义的光阴永驻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着的一帧珍贵照片上。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周恩来亲自高擎着印有“机关第四支队”字样的大旗,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两次前往十三陵水库工地劳动时均是如此。正像周恩来所说的,没有首长,都是普通劳动者。他与工地建设者同吃同住同劳动,样样活儿都抢着干,而且非常认真。收工回来,同大家一起挤在几十米见方的大澡堂里洗澡,丝毫不特殊。唯一与众不同的是,深夜别人入梦,他却仍坐在灯下,处理国家大事或者看书学习.直至曙光初照之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