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长篇连载>>《民族英魂》>>正文
《民族英魂》:周恩来谋略学(节选)
2010-08-25 14:21:34
作者:单夫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其二,力图阻止“六十一人”案件。l966年下半年。“文革小组”制造了“六十一人”案件,诬陷一大批老同志为叛徒,并在9月16日把一封诬陷信送毛泽东,同时指使造反派揪叛徒。为阻止事态扩大,周恩来于ll月24日写信给毛泽东:刘澜涛等同志自首出狱,“当时确为少奇同志代表中央所决定,七大、八大又均已审查过,故中央必须承认知道此事”。当时毛泽东接受了周恩来的意见,但到1967年2月毛泽东又改变态度支持“文革小组”的做法。

    其三,劝阻毛泽东不要再接见红卫兵。自1966年8月18日始,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接见全国来京的红卫兵。l0月1日第三次接见时,周恩来对毛泽东说:已经接见了好几万了,火车、吃饭、住宿一切都免费,再来就困难了。毛泽东表示:现在才是开始,我要接见成千万。后来,毛泽东一共接见了8次红卫兵,约l300万人次,也使得红卫兵把“文革”的火种带到全国各地。

    “文革”是在“大民主”的名义下进行的,它的发展是上下呼应,获得了“人民”的支持,毛泽东绝不可能“独立寒秋地呼唤出漫天狂飙”,如果周恩来选择站出来带一班人公开反对“文革”,势必没有胜算的任何可能,最后导致中共分裂。

    尽管周恩来曾对“造反派”说:“你们搞全面材料也行,向我提抗议也行,刷大字报也行,我不怕打倒,干几十年还怕这个?”但如果他批评毛泽东,很多群众就会起来拥护他们的领袖而反对周恩来,他也要“一样进秦城监狱”。

    尽管周恩来在1966年冬曾说出:“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我不入虎穴,谁人虎穴。”但如果他强硬坚持自己与毛泽东不一致的意见,他也一定会靠边站,然后被打倒,甚至销声匿迹。那不是周恩来的风格。

    “文革”给予了周恩来十分微妙和困难的境地:硬顶将被冲跨,做旁观者不可能,必须技巧地站在潮头上因势利导做“弄潮儿”;“文革’’对于周恩来的考量,其艰苦性和复杂性可能胜过以往的一切战斗。“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正如周恩来的一位秘书所说:“周恩来面临两种选择,无论哪一种,都需要他做出完全的自我牺牲。”他若否定“文革”,就等于是反党分子,“没有人再去跟随他了”。

    周恩来对初期“文革”运动的判断是:“方兴未艾,欲罢不能,大势所趋,因势利导。”他能做的就是在言词上拥护、在行动上支持“文革”,“不病、不倒、不死”去“抢灾救火”,尽量减少“文革”造成的损失,并像以前那样为以后纠正错误准备种种条件。

    “不病”,这是偶然的原因,一般会很快康复;“不死”,周恩来还不算是垂暮老人,毕竟生命力依然很旺盛;“不倒”,那是人与人之间的事,它需要斗争和谋略。周围不是有很多人倒了吗!这里关键是如何做到“不倒”?

    第一,维护毛泽东的威信,服从领导。周恩来与“文革小组”中一部分人斗争,化解毛泽东的错误,总是限于毛泽东所能够接受的程度之内,即把握在一定的“度”。对于毛泽东想法中正确的方面,周恩来慎重地加以发挥,既起到抑制“乱”的效果,又不使自己栽进去;在毛泽东不对又固执己见的情况下,有时得违心地说一些话和做一些事。

    第二,与“文革小组”的关系不能僵死。l966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政治局的日常工作,而“文革”的领导权实际由得到毛泽东支持的其他人,甚至是靠造反起家的新贵掌握着,这是一种非常错综复杂的局面,之间的政治斗争艰辛而曲折。有的人是“打着红旗反红旗”,而周恩来一度要披上“文革”的外衣来开展工作。

    第三,必须使自己的作用不可替代。“文革”中,周恩来常常连续工作十七八甚至二十多小时不休息,有时连饭也顾不上吃,他曾感慨:“‘文化大革命,要让我少活十年”,也曾对劝他休息的人说:“我是总理,就得什么事也要管啊!管不好怎么向党、向人民交待!”周恩来在“文革”中担负着繁重的国务管理工作,其所承担的工作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此外,周恩来高尚的人格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爱戴,这也使得“反周不得人心”。

    国外有作家这样评价“文革”中的周恩来:“只要他在其位,就可以处理政府的日常工作,保持某种明智,对受到威胁的干部给以一定保护,可以减轻数百万人的痛苦。此外,他可以阻止野心家篡夺最高权力的企图,防止爆发一场新的悲剧。如果他离职,内战局势势必更加恶化,如果他公开发表自己的看法,使自己成为英雄,其处境将更加困难,不堪设想。”

    周恩来在“文革”中的行事技巧,也许如《孙子兵法》所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见《周恩来谋略学》

|<< << < 1 2 3 4 5 6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民族英魂》:周恩来精神的历史特点
·下一篇:《民族英魂》: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对党和国家的巨大贡献
·《民族英魂》简介(图)
·《民族英魂》:作为总理我应多拉几车
·《民族英魂》:遵循周总理的遗愿纪念周总理
·《民族英魂》:追忆周总理坚持实事求是搞建设的思想和实践
·《民族英魂》:周恩来尊重人才和重视教育的模范实践,为各级领导干部作出了表率
·《民族英魂》:周恩来总理视察邢台地震灾区纪实
·《民族英魂》:周恩来——中华民族道德理想的范型
·《民族英魂》:周恩来中国式的革命家(节选)
·《民族英魂》:周恩来在中国革命武装斗争中开创的十个最
·《民族英魂》:周恩来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九大贡献(缩编)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特稿:将军胸怀 书写天下——鉴赏赵勇田珍藏的中国人
耿仲琳向“辞典”说不
耿仲琳:耿仲琳向“辞典”说不
十八大提出要重视“智库建设”
努力推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探索
韶山毛泽东图书馆
红色文化与中国梦
黎荣华:树碑昭英烈 存史启后人
特稿:树碑昭英烈 存史启后人
黎荣华:永远的老兵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