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范行正启新风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中国社会自古就一直有景仰风范的情结,期盼着政通人和、百业俱兴、国强民富。
经过时光粗砺的磨洗,周恩来成为人民心目中敬仰和向往的“楷模”。只要谈到为官之鉴,今天的民众依然群指“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身居高位,两袖清风”,“总理的职务,普通人的生活”。“将欲治人,必先治己”,其身正,不令而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周恩来经常告诫国务院机关的同志,不要有衙门作风,要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封建王朝衙门口还挂面鼓,老百姓可以击鼓鸣冤,何况我们是人民的公仆呢!”周恩来很清楚,“衙门作风”是历朝历代的痼疾,它仍然会存在于新建立的行政体制中。在1956年11月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周恩来指出:“中国有中国的特点,那就是封建性很大,我们尽管打倒了封建主义,但封建官僚的习俗在社会上还存在着,不要以为我们这一代可以肃清,到21世纪也许能够创造出新的习惯来,但在这一世纪,不要指望全部肃清旧的习惯势力。所以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土壤上实现以后,如果不有意识地经常地排除旧的社会习俗,它就会经常来侵蚀我们”。
事情做得好还是坏,除了能力达到达不到外,还有一个思想态度和认识觉悟的问题。周恩来信奉“人总是有缺点的,世界上没有完人,永远不会有完人”的哲理,他把思想改造看得特别重要,“要把思想改造看成与空气一样,非有不可。不然,你的思想就会生锈,就会受到腐蚀。”
1963年5月29日,周恩来专门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直属机关负责干部会议,作了关于《过好“五关”》的报告: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生活关。他特别强调了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因为这三者在中国的社会基础尤为深厚,过不好这三关,其他的都谈不上。
周恩来讲,物质生活方面,领导干部应知足常乐,要觉得自己的物质待遇够了甚至多了才好,对物质要求还是少一点好,人家分给我们的多了就应感到受之不安,要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精神生活方面,应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这样,我们的政治责任感就会加强,精神境界就会高尚。在亲属观方面,子女教育关系未来风气,周恩来疾呼,“到底是你影响他还是他影响你?我呼吁我们的领导干部,不要造出一批少爷。老爷固然要反对,少爷也要反对,不然我们对后代不好交代。”“秦始皇能够统一中国,可是他溺爱秦二世,结果秦王朝就亡在秦二世。我们决不能使自己的子弟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包袱,阻碍我们的事业前进。”
南宋吕本中在《官箴》中提出了执政为官的根本:“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日清、日慎、日勤”。轻视对官人道德品质的要求,那是好大喜功的犬儒主义的短见;而做一个有民望的官人,徒有崇高的政治愿望还是空,贵在按信仰去实践。领导只有身体力行地做出榜样,才能增强领导别人的说服力、感召力。群众看领导,就是看领导怎么要求自己;下级看上级,就是看上级说后如何做。费劲口舌的说教,往往不如一个鲜明的示范效果来得快、影响深。
“打铁先要自身硬”,周恩来用自己的行动昭示了新的执政理念。
20世纪50年代,黄河大水冲歪了郑州一座铁路桥墩,由于技术不高最后决定用人力拉纤的土办法把桥基拉正。周恩来亲临现场拉纤,给劝阻的众人说:“这里没有总理,只有纤夫。”
周恩来经常乘坐红旗轿车,有关部门建议他使用一辆“奔驰”,他断然拒绝:“总理应该坐国产车,带国产表,这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尊严。”1958年周恩来到天津视察工作,在顺便自费请南开中学的同学吃晚饭时表示:“南开中学把我过去住过的那间宿舍,办成‘周总理纪念室’,你动员他们取消。我现在是以同学的身份要求取消;如果不行,我就要采取行政手段,以国务院的名义下命令了。”
这样震撼的实例还有很多:事必躬亲彻夜工作,争辩纳言不独断,田头车间做调研,撤掉政府大楼的建设计划,反对装修西花厅,平掉自己亲人的坟头,让侄女到内蒙古工作,不让政府给弟弟生活上的特殊照顾,和直率坦言的老农交朋友,与满手油渍的工人握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