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认为,作为一名领导者,要保持“总觉得自己对革命有所欠缺,总觉得工作做得不好,不能满意”的心理状态。在工作中,只要是出了问题,他总是首先承担责任,并有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袒露于公众的气魄。“首先领导上要自我批评,要多负一些责任,问题总是同上面有关系的。”对于害怕承担责任、诿过于人、逃避责任的态度,周恩来劝说:“领导威信不是从掩饰错误中,而是从改正错误中提高起来的。”
三门峡水库建成后,由于事先对黄河泥沙估计不足,库区发生了严重淤积。面对有些人的互相埋怨、推卸责任,周恩来主动引咎自责:“三门峡工程研究不透,没有准备好就上马了,这个工程是我过问的,我有责任”。从1953年起的三年中,由于偏重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工资增长缓慢且部分职工工资还有所下降,职工群众很有意见。在1956年3月4日的3100多人的大会上,周恩来一发言就说:“我今天是来负荆请罪的”,“生产发展了,劳动生产力提高了,而职工的工资没有相应的增加,甚至下降了,作为总理,我是有责任的。”
一位西方哲人曾说,“无论是谁,只有当你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之后,你才配称一个郑重的人。”周恩来认为:“错误要逢人便讲,既可取得同志的监督帮助,又可以给同志以借鉴。”1961年,他曾对一位请他写书的艺术家说:“如果我写书,就写我一生的错误。这可不是卢梭的《忏悔录》,而是要让活着的人都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二、民本思想赢心归
一个好的领导者绝不是孤家寡人,他能处在那个显要位置并有如雷贯耳的声誉,要么是他“得道多助”,要么是他“众望所归”。
“政声人去后,民意笑谈中。”无论生前和逝后,在中国现代的政治领袖人物中,周恩来一直有着亿万民众崇拜者。“一枝一叶总关情”,人们把美好的怀念送给了他:“四五运动”、《天安门诗抄》、“人民公仆的楷模”、“为人民服务的典范”、“魅力四射”、“完人”、“与日月同辉”、“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如果,“功绩和人格”是周恩来获得世人尊崇的根本;那么,“亲民和爱民”是周恩来争取人心拥戴的基石。
1917年,受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19岁的周恩来就有了自己民本意识的萌芽:“人民,国家之主人也”,“共和国之统治权在国民全体”。民主革命时期,周恩来把为民做真事谋利益上升到了人生敬业的境界,“对人民,我们要如孺子一样地为他们做牛的。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在经历了权利的困局、战争的艰险、立国的考量、政治的拼争,周恩来依然保持着政治上的勇气,“我从不灰心,革命的信心和革命的乐观主义鼓舞了自己,这个力量是从广大人民中间得到的”,“只有经常接近广大群众,才能增强自己的勇气”。
得民心者,得天下。抗日战争爆发后,周恩来在山西临汾的一次群众大会上强调了人心的向背:“不怕战争失利,最怕战争失了人心!失掉民众,这是万劫不复的。”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此时国民党趁机在舆论上中伤共产党,说共产党失掉了靠山。对此,周恩来驳斥说,“中国共产党是失掉了靠山了么?不错,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及其发展,是得到了共产国际不少的指导和帮助的,但是共产党的靠山却不是共产国际,而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是从中国劳动人民中生长起来的,它是存在在中国人民中间。”
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为取得群众对中共革命的认同和支持,周恩来不遗余力地开展国统区的群众工作,“凡有群众的地方一定要进去做工作”。他认为,不仅要教育群众,还要向群众学习,具体做起来就是要:一、与群众接近和联系;二、倾听群众意见;三、向群众学习;四、教育群众,不做群众的尾巴。回顾中共革命的最后胜利,周恩来把民众的力量放在了第一位,“共产党是有一份,但是,离开了人民,共产党有什么本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众一旦离心离德就等于为政权挖好了坟墓。1949年10月中共成为了执政党,而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脱离群众,“脱离了基本群众,就会丧失党的群众基础”,“没有了基础就成了沙滩上的建筑物。”周恩来疾呼:“离开了群众,我们就会枯死!锢死!”他推崇和怀念战争年代党的干部与老百姓“天天见面,不分彼此”,“平起平坐”的平等关系,反对“领导同志走到哪里,就把众人拦住”予以让路的特殊作法。一次,周恩来看画展时见到一幅画,画面上是毛泽东和朱德在公园里散步,背景上不见游人。他对这幅画的背景很不以为然,“群众哪里去了?难道公园里的游人都被撵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