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尽力保护干部(包括党外人士),促进一些重要干部的解放和复出。特别是对邓小平,周恩来给予了全力支持,寄予了最大期望。他在进手术室时还招呼邓小平到身边,用力说:你这一年干得很好,比我强得多。他要求大家都支持邓小平。1975年春,他到北海公园散步,碰见有意在那里等候的时任铁道部长的万里。万里向他汇报工作情况,讲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周恩来说:“不要紧,有小平同志哩!”万里认为这句话含义很深。万里说:“后来我一直按照总理的嘱咐,紧跟小平同志拼命抓铁路整顿。”周恩来对邓小平的全力支持,对以后的历史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四是排除干扰,保持正确的外交路线和政策的继续推进。根据毛泽东的决策,他具体组织实施了中美、中日建交,恢复了我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取得了重大胜利。
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困境中的“战略目标”,都基本实现了。
当然,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所说的违心的话也是错话,办的违心的事也是错事。这要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观察,今天全党的认识也是在新的条件下经过多年以后的全面总结才达到新的高度。更深层次的问题是邓小平所说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周恩来长期作为中央领导核心重要成员,在没能建立一个更健全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上,和其他一些领导成员一样负有自己的责任。以至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引出“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浩劫。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是历史的局限性。这个问题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真正着手解决,并将是一个长时间的任务。
周恩来精神根植在中国人民心中
周恩来离开他所无限眷恋的中国人民已经22年了。20多年来,普天之下,率土之滨,中国人民怀着最真挚最深厚的感情,赞美和怀念他的伟大业绩和崇高精神。人们称赞他“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榜样”,是“人民的好总理”,是“最得人心的共产党员”。岁月的流逝磨不灭人们对他的思念。时间愈久,愈见真情。不仅在党内,也在党外;不仅在国内,也在国外;不仅在中老年中,也在众多的青少年中,都对他怀着深深的景仰敬爱之情,并由此在公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力量,推动历史前进。远者,如在1976年的“四五”运动中,千百万群众就是手捧悼念周恩来的白花,为了呼唤邓小平,反对“四人帮”而走上街头,涌向天安门的。从而为粉碎“四人帮”,最终结束“文化大革命”奠定了群众基础。近者,如近年来在重庆开展的“弘扬红岩精神,塑造当代重庆人”的活动,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推动了两个文明建设,并在全国范围得到认同,带来影响。而“红岩精神”的灵魂是周恩来;“红岩精神”就是周恩来精神。
这在当代中国是一种极具深刻意义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
这是人民群众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公正评价。周恩来一生无私奉献,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创造出伟大业绩。“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爱他,是对他爱人民的回报。
这是人民群众民族文化心理的追求。周恩来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也是无产阶级的。中华民族历来看重人的品格,特别要求自己的领导人既能建功立业,又要品德高尚。周恩来的伟大业绩和伟大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榜样。
这也是人民群众对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强烈呼唤。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现实社会生活中某些丑恶现象严重不满。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人心是杆秤,不断地比较真善美和假恶丑,人民群众越是憎恶种种腐败丑恶现象,越是敬爱和怀念周恩来,热切期望发扬周恩来精神,加强党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哲人日益远,典型在夙夕。”朝朝暮暮,音容长存。周恩来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周恩来精神永远根植在中国人民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