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廉洁精神
为政清廉,本是一个国家公务人员最起码的品质,对周恩来这样完全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不值一提的问题。但在执政以后,对全党来说,却成了一个严峻的考验。周恩来发扬廉政精神,既是他一贯的自觉行为,也是为了针对存在的问题,率先垂范,身教当头,与不良倾向作斗争。
他正人先正己,要求别人的自己先做到。那时常有一些部门不断要求修建楼堂馆所,甚至先斩后奏,他极力抵制。他说:“我在任上是不会修建政府大厦的。”他的住所兼办公室西花厅,多年失修,砖地潮湿,油漆剥落,光线昏暗。1959年,他身边工作人员乘他到外地视察工作时间较长,邓颖超也不在北京,乘机把房屋维修了一下。周恩来回来一见,勃然大怒,回身便走,坚决不回西花厅,临时暂住钓鱼台。直到把全部新添的陈设换成为旧的才搬回来。他自己在国务院会议上三次作检讨,并“公开亮丑”,“自我曝光”,请副总理、部长们到西花厅看看,要他们“千万不要重复我这个错误”。
他对亲属和身边人员非常严格。作为他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岂止只是遵纪守法,束身自爱,往往要作出分外的“牺牲”。他和邓颖超没有子女,只有几个嫡亲的侄子侄女。他动员他们回到故乡作普通的技术工作,或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插队落户,在基层、在少数民族地区为人民服务一辈子。
他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以善小而不为”,于细微处见精神。他的办公桌上有一副袖套。坐在桌边,便立即套上袖套,以免磨损衣袖。他常常“请客”。他的客人多,经常有同志来开会、谈工作。时间晚了,他让大家“别走了,我请客。”以至工资不够,要靠邓颖超的工资“垫着”,实际上是“大姐请客”。却从来不动用一文公款。
周恩来对自己的这份“苛刻”,是不是过分了呢?不!他说:“我是总理,我每件事都要想到全国人民。”
周恩来为执政以后的共产党人树立了一个榜样。
周恩来精神升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如果说,枪林弹雨,白色恐怖,高位重权等等,对周恩来已是不太小的考验的话,那么,“文化大革命”对他就更是一场巨大的考验。周恩来精神也经过这场考验进一步得到升华,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文化大革命”中进一步认识了周恩来,了解了周恩来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