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攻击重点在华中,蒋介石要消灭那里的新四军。周恩来对蒋介石的阴谋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蒋原来打算先打苏北,后打皖南。因为苏北新四军力量小,他自恃用韩德琴、李守维的两个军可以一举荡平苏北。没想到撞上了反摩擦态度坚决、战术灵活的陈毅和粟裕,组织了黄桥反击战,消灭了他的两个师。蒋再一次被搞得哑口无言、怀恨在心。他一面积极布置在皖南围歼新四军的阴谋,一面对周恩来施放烟幕弹。1940年圣诞节这一天,正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被放归南京的日子,他把周恩来请去大谈"我们是患难的朋友"。周恩来说:这"引起我的警惕,赶紧打电报给毛泽东同志,说这里面有文章。果然不过十天,他就动手包围皖南的部队,来了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新四军因领导应对不当而受了损失;蒋介石自鸣得意,乘机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周恩来和毛泽东内外配合,文武相济,给予了坚决有力的反击:一方面公开揭露蒋的阴谋,一方面及时重建新四军军部。新四军抗日救国,功绩早已深入人心,"你不承认我承认,从此新四军变成只受共产党领导、指挥的部队",并很快从十万人发展到三十万人,从三个省发展到七八个省。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再一次做了蚀本生意。这叫做你制造千古奇冤,我还以万代公论。和第一次反共高潮结束后的情形不同,第二次反共高潮结束后,相继发生了日苏协定、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以及新疆问题,第二次谈判拖到1942年下半年才进行。蒋对周恩来采用的策略是一"将"、二"逼"、三"拖"。当时蒋因新疆政局发生了有利于己的变化而得意忘形,要"将""毛泽东先生出来谈一谈"。毛泽东经过考虑,派出林彪代表自己出席和蒋的谈判。谈判中,蒋对周恩来、林彪提出了更加苛刻的条件,以"逼"对手就范。周恩来看穿了蒋的用心,知道他并不想解决问题,而是在"拖"。蒋是在幻想日本和苏联一旦开仗,可以借机将共产党的武装赶到北面去,实质还是企图用"投畀有北"那一套来消灭共产党。事情正如周恩来所预料的那样,蒋这一拖,就"拖出来一本《中国之命运》,拖出来一个第三次反共高潮"。
第三次反共高潮的攻击重点是西北。l943年共产国际宣布解散,蒋介石以为来了机会,于是"来了一个取消中国共产党,而且还来了一个包围边区,打我们的心脏"。周恩来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对蒋介石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痛快淋漓地揭露和批驳他的阴谋和谬论,赢得了中国人民和国际舆论的支持和同情,结果"把蒋介石的第三次反共高潮压下去了"。接着开始进行第三次谈判,这次是由周恩来、林伯渠和蒋介石谈。蒋在谈判中自然是照例不会给对手什么积极成果的,然而蒋却完全不懂周恩来通过谈判进行的统一战线工作。就在这周期性的谈判中,周恩来捍卫并弘扬了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在敌后抗日战场上的胜利,逐步扩大了党的影响,争取到了人心和舆论。
不仅如此,他还从理论上总结了蕴涵在两个"三"中的历史规律,并在谈判桌上勾画出了蒋介石国民党的归宿。他指出:"从这三次反共高潮和三次国共谈判中可以看出来,国民党继续反共和内战的方针,在第四个阶段中特别明显,所以谈判时他们充满着反共的思想,反共高潮时就打起来了,这就是内战。虽然这样,文章还没有了结,还有新文章:不是再来第四次反共高潮,就是再来第四次谈判。结果,不是反共高潮而是继续谈判"。发动反共高潮,失败后谈判,再发动反共高潮,再失败再谈判,结果呢?结果是自己一天天削弱下去,对手一天天壮大起来;经历一个谈判周期,这种力量转变的结果便就此固定下来。这就是周恩来和共产党的逻辑。
毛泽东说,反动派总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又说,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他们是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和毛泽东异曲同工,周恩来指出,反共,谈判,再反共,再谈判,直至无本钱再反共而谈判,这就是蒋介石们的逻辑,他们也是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果然,数年以后,当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粉碎了蒋介石的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时,国民党及其南京政府的谈判代表团真的灰溜溜前来谈判了。那时,蒋介石还在溪口,而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却大势已去了。
周恩来的这段论述,可以当做他的统一战线生涯,以及他作为中国共产党 首屈一指的谈判家、外交家开始步入辉煌阶段的历史见证。周恩桌是和毛泽东一起步入统一战线的辉煌阶段的,他多年来殚精竭虑、艰苦卓绝的工作,支撑和保障了党的最高领袖第一次与国民党对等谈判便获得巨大成功。当共产党提出的联合政府的方针,当重庆谈判的和平协定被蒋介石一一否决之后,一个更加广泛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已经结成。这时,周恩来正协助毛泽东,在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里,领导着由人民解放战争和国统区第二战场组成的最广泛的人民革命,胜利一个接着一个,新中国的太阳就要升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