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他认为"可以分成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九•一八"到西安事变;第二阶段是从西安事变到"七七"事变;第三阶段是从"七七"事变到武汉撤退;第四阶段是从1939年国民党五中全会到1944年国民党参政会;第五阶段是从中共提出联合政府口号到抗战结束。抗战初期,他除了和蒋介石谈判,还直接对国民党各地方实力派做工作。阎锡山不理睬他和中共的建议,致使娘子关失守,被迫放弃忻口、丢掉太原。李宗仁、白崇禧听进了他的忠告,"以抗战民主与蒋比进步",采纳了他提出的战略战术,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守点打援,各个击破,结果在台儿庄大破日军,不仅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日士气,也增强了桂系图存发展的筹码。他对蒋介石国民党始终保持着警惕,提醒全党特别是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同志,"国共两党在全国抗日与民主的问题上,长期存在着原则分歧和严重的斗争"。这场斗争的核心是中国究竟是走共产党主张的抗战、团结、民主、进步的道路,还是走国民党主张的妥协投降、摩擦分裂、专制独裁、复古倒退的道路。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事实正如他指出的那样,在要不要抗战的问题上,蒋介石受了共产党的领导;在如何抗战的问题上,共产党又是独立自主的。这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八年时间,国共两党围绕着中国政治生活领导权的斗争,有时激烈,有时隐蔽,文武并用,往往是先打后谈,或是这边打,那边谈;当然,共产党的打是为自卫,而谈是求团结。而他在这八年时间里,通过卓有成效的谈判和宣传,把这场两党间的斗争,把两个中国之命运,向全中国人民,同时也向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完全、彻底、详细、充分地展示开来,并且明白无误地预示了抗战胜利后新中国的前途。
从1939年到l944年,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和倒退,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导。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坐镇延安,手中有两支力量,一支是由八路军、新四军构成的敌后抗日武装力量,领导人是朱德、彭德怀、项英、陈毅等人,另一支就是在大后方负责和蒋介石国民党谈判的中共代表团,领导人是周恩来。这两支力量如同两只铁拳,一面不断沉重打击日寇,坚持持久战、游击战,支持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一面在自卫的立场上,有力回击国民党发动的反共高潮,防止对日妥协投降,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期间,蒋介石国民党先后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国共之间进行过三次谈判。周恩来把这称为"两个‘三’"。他对抗日持久战中与国民党的持久谈判驾轻就熟,是这两个"三"中的中流砥柱。
1939年,国民党在其五中全会之后,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他们取缔了重庆、西安以外的八路军办事处,制造了平江惨案、竹沟惨案,其攻击的重点在华北,攻打边区,攻击新军,让朱怀冰和八路军搞摩擦,结果被八路军粉碎了。朱德曾经一语道破蒋介石的本质,他就怕你有力量,你有力量把他的力量消灭了,那他就没话可说。果然,朱怀冰被八路军消灭完了,蒋介石只有装聋作哑,怀恨在心,他派卫立煌和朱德谈判,划漳河为界,草草收场。"第一次反共高潮过去了,就来了个第一次谈判",周恩来说自己和蒋介石的这次谈判,是"打了胜仗不骄傲,还和他谈判,我们是相忍为国"。又说:"那时谈判有四件事:党的合法性,边区的承认,军队的增加,还有作战区域的划分。中心是第四条。"蒋介石的算盘是把八路军、新四军向北赶,借日本人之手削弱共产的力量。他要把八路军赶到黄河以北,把新四军赶到长江以北,在山东的赶到鲁北,在山西的赶到晋北,一律实行"投畀有北"。周恩来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一方面严拒绝蒋介石对八路军的无理要求,同时为顾全大局,做了适度的让步,同意皖南新四军撤到长江以北。然而蒋介石仍然不干,指使何应钦、白崇禧发《皓电》,坚持将以《中央提示案》为最后形式强迫共产党接受,进而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