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学邦、陈士光:铁道部党校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也是举世公认的现代伟大的政治家。国际舆论普遍称颂“周恩来是整个20世纪中最杰出的政治家”,“是一位不受时空限制的”, “扭转世界现代史的特殊政治人物"。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 “在过去25年里,在我有幸会见过的一百多位政府首脑中。没有一个在敏锐的才智,哲理的通达和阅历带来的智慧方面超过他,这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领导人”。这些评价,毫不夸张,客观而又公正地概括了周恩来光辉的一生。 周恩来从1927年起,就成为党中央的核心领导成员之一,直到去世,长达半个世纪。他经历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风风雨雨。参与党和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许多重大决策,领导过党、政、军等各个方面的工作。所以,周恩来被国际上认为是左右当代中国历史的几个伟人之一。“在中国成为一个世界政治大国的曲折过程中,几乎没有一个重大的角色是周没有扮演过的,而且几乎总是成功地扮演的。”(《纽约时报》社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漫长岁月里,他置身于斗争漩涡的中心,百炼千锤,形成了对人们有着特殊吸引力的思想、品格和魅力。人们赞美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渊博的知识,惊人的工作效率。谦逊平等的待人态度,更佩服他过人的智慧,聪明机智的谈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高超卓越的领导艺术。
早在1943年,周恩来就明确地要求干部研究领导艺术。他针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具体情况,号召干::部要重点研究“列宁、斯大林论领导艺术,不可跑得太前,也不可落在运动后面,而应抓住中心一环,推向前进。毛泽东同志论领导艺术,要照顾全局,照顾多数,以及和同盟者一道干。”周恩来不仅研究、学习、继承了无产阶级领袖的领导艺术,而且在他的实践中,丰富发展了无产阶级的领导艺术。
认真研究周恩来的领导艺术,学习周恩来的领导艺术,对于提高领导者的素质和水平。顺利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周恩来领导艺术的第一个特色:善于分析矛盾,求同存异
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成功地运用了求同存异的领导艺术,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开辟了现实途径。尔后,周恩来自始至终自觉地在外交工作中贯彻求同存异的方针,从而使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实质上是周恩来的求同存异艺术在国际统一战线中的成功运用。在国内统一战线中,他同样成功地运用了求同存异的艺术,并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就是一例。
从研究党的历史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越是处在歧异之中,越需要有稳定大局的人物。周恩来从党的五大以后。进入中央领导核心,在当时频繁的路线分歧和斗争中,他成为调节党内矛盾,维系党的统一和团结的重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善于运用求同存异的艺术。正确处理党内矛盾。从而避免了党的分裂,多次挽救党于危局。
周恩来在外交,统一战线和处理党内矛盾等领域,成功地运用求同存异的艺术,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并创造性地发展了求同存异的多种形式。使求同存异的艺术充满了活力和生机。求大同存小异、求大同存大异、扬同抑异、异中求同、存异待同,是周恩来根据不同对象和不同情况,运用求同存异艺术的几种主要形式。
求大同存小异。这一般是在人民群众内部及党内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处理群体内部矛盾的一种形式。周恩来在讲到人民群众内部的团结问题时,曾经说过:“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们的智慧、才能、性格各有不同,相互之间有时是有矛盾的。团结就是在共同点上把矛盾的各方统一起来。善于团结的人,就是善于在共同点上统一矛盾的人。……统一矛盾并不妨碍个性的发展。”这就是说,在一个统一体内,“同”和“异”是互补的,“同”,是基本的,“异”又不妨碍“同”,而且,能够在“同”中得到更好的发展的情况下,这种“同”和“异”都是必需的,处理这种“同”和“异”的矛盾,我们必须采取求大同存小异的方针,对不妨碍“同”的“异”,不能采取限制、控制或取消的办法。
求大同存大异。这在新民主主义的统一战线中是常见的。只要统一战线的各方,在基本点上和我党的最低纲领能取得某种程度上的一致,尽管还存在很大的分歧,周恩来莫不对这些政治上的代表人物力争联合,团结起来,以对付共同的敌人。抗日战争时期,对国民党采取的又斗争又联合的方针,就充分地显示了周恩来求大同、存大异的领导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