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求真务实精神
周恩来一生是求真务实的一生,他趋重实际,躬行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对事业极端负责。
首先是趋重实际。周恩来从学生时代即逐步培养起趋重实际、言行一致、实事求是的优良品质。他认为“发于言,著于行,无丝毫假借,无智利相扰”。主张培植“趋重‘实际’精神”,极力提倡“思想要自由,做事要实在,学问要真切”。参加革命后,他更加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实际,郑重宣称“我们当信共产主义的原理和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而实行的手段则当因时而宜”,即一切从实际出发。他不仅较早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而且自觉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他反复倡导要“讲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求实效”,创造性地发挥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其次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周恩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与发挥,更重视对其运用。他认为:“我们无论求什么学问,如果只求一点观念,就是任何目的都不能达到,我们总要在实际上去做”,应“从实际问题上解释主义之理论的根据”。他坚信理论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否则就是空话,于事无补。他号召青年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使理论适合实际把知识用活。他自己的一生即坚持以此作为座右铭,堪称“活用”理论的典范。
第三是谨慎稳重。周恩来少年时即养成老成持重、审慎务实的习惯。之后随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确立,逐步形成求真务实的精神,对事业、对人民高度负责。他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历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要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可能性结合起来,既反保守,又反急躁冒进,强调干劲要大,步子要稳。面对落后的现实,他主张既要有雄心壮志,尽快赶上先进水平,又要循序渐进,不能一步登天。他坚持一切工作首先审慎地考虑对人民群众的厉害关系,反对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僚主义。60年代初,他常半躺在床上,抱病核算审批国家的粮食配给表,一丝不苟。他一生是谨慎稳重、兢兢业业、求真务实的一生,是中国共产党内名副其实的实干家。
六、唯物辩证精神
周恩来正视事物的两面,关注事物的反面,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统一,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度”,努力避免片面性,充满了辩证精神。
首先是正视两面,关注反面,力求全面。周恩来在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时,强调必须着力把握事物统一关系的复杂性,要正视矛盾并且细密地剖析事物的两面性,不能只看到一面,而忽视另一面。同时,为了保证把握事物的全面性,又要从反面看正面。他曾就人的听觉、视觉与嗅觉等所具有的两面性功能,进而强调“人体的机能也是合乎辩证规律的。我们必须听各方的意见,辨别是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