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甘当公仆精神
周恩来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视自己为人民的公仆,视为人民服务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毕生的追求。
首先,视人民为国家的主人,自己为人民的公仆。把人民群众置于国家主人之地位,是他乐于做人民公仆的思想基础。他想到的是,衣食住行都是人民给的,没有捞取个人财富的权利,只有给人民做勤务员的义务。他学习的是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视自己为“人民的儿子”、“人民的公仆”。他始终以人民公仆的形象出现在人民面前,虔诚地向群众学习,真诚地为群众服务,最典型的表现了共产党人所倡导的主仆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他永远赢得人民爱戴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视为人民服务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周恩来少年时代就有了乐于“服役”的精神追求,甘于默默地为公众“服役”,而从不吝惜时间与精力。当他完成世界观的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又把“服役”精神上升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境界。他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今天要求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立场,这就是为绝大多数人民的最高利益着想的人民立场。”他视为人民服务为自己的义务,把“为人民服务”的徽章佩戴在胸前,时刻警示着自己。人民遇到疾苦,常使他陷入痛苦的自责之中。1966年在邢台灾区视察时,非常抱憾地说:我们对天上的情况掌握得多一些,对地下的情况了解不够,所以付出了代价……1973年他重返延安,目睹人民贫困的情景,禁不住潸然泪下,痛心地自责:我对不起老区人民。1975年,大手术之后的他依然牵挂着远在千里之外的云南锡矿工人的健康。他抱病去看望谭震林同志时说:“死我并不怕。古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我已是七十七岁多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寿了。可是这二十几年的时间,总应该把国家建设得好点,人民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马克思那里报到,才感到安心。现在这种状况去报到,总感到内疚、羞愧。”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啊!为人民服务,是他至高无上的追求;为人民服务,他赤胆忠心,呕心沥血。他的一生就是忘我地、不知疲倦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是为人民服务的典范、楷模。
四、团结协作精神
周恩来襟怀博大,立志划一个最大的圈子,广交朋友,善于协作,力争团结大多数人一起奋斗。
首先是胸怀广阔。周恩来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就在斗争实践中体会到革命必须团结各阶层广大群众。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之后,更坚信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真理。他告诫青年要改变观念,不要画地为牢,成为孤家寡人;要“先划一个最大的圈子,把亿万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他鼓励青年在精神上要有一种气概,即“在千军万马中敢于与人家来往,说服教育人家,向人家学习,团结最广大的人们一道斗争”。实践中,从西安到重庆,从万隆到莫斯科,之所以能游刃有余,把能够争取的、能够和我们合作的人士都团结起来,就在于他胸怀广阔。
其次是广交朋友。周恩来不仅有“划一个最大圈子”的气概、胸襟,还有广交朋友的办法。他少小即“善交游”,“挚于友谊,凡朋友公益事,无不尽力”。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后,更自觉地把他与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全方位多层次地交朋友。从国内的各党派到各阶层到国际上各国家各政党各阶层,无不尽力交接,进而扩大党的影响,扩大同盟者的队伍。
第三是善于协调矛盾。周恩来认为“团结就是在共同点上把矛盾的各方统一起来。善于团结的人,就是善于在共同点上统一矛盾的人”。他正是世人称颂的善于统一矛盾的人。无论是在内政,还是在外交上,他总是着力去分析矛盾着的力量之间的共同利益,进而争取矛盾各方,权衡利弊,求同存异,或扬同抑异,或存异待同。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他是一位创造性协调矛盾的大师。他多次解开难解的矛盾死结,推动中国革命不断进入新格局。他多次调节党内矛盾,挽救党和国家于危局,维护党和国家的团结统一,使党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