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科学地理清党领导文艺的基本思路,要求切实提高执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文艺的水平
周恩来在这一时期的党领导文艺的思想,集中到一点,就是坚持了既要加强又要改善的原则。他首先强调共产党应该领导文艺工作,也能够领导好文艺工作。党领导文艺工作既是我党的光荣传统,也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所决定的。与此同时,还重点强调了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如何更好地领导好文艺工作的问题。这是因为,由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临的情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不相同,加上文艺工作的特殊性,从而使得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情况更为复杂了,任务更加艰巨了,要求更高了。恰恰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党的不少领导同志认识肤浅,总结、探讨不够,出现了令人痛心的失误。对此,周恩来认为领导文艺是一项复杂而又难度很大的工作,有着很高深的学问;执政党要切实掌握如何领导、管理、协调、组织好文艺工作的规律;在组织文艺创作时,一定要根据文艺的特点,正确处理好宏观与微观、多与少、快与慢、优与劣的关系问题。他在《论知识分子问题》一文中,就党领导文艺工作的范围和应掌握的原则,提出了要弄清楚大权与小权的区别,组织与个人的区别,上级与下级的区别。这三个区别,不仅澄清了多年来在领导文艺工作中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大的方面科学地理清了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基本思路。具体地说,党领导文艺工作,必须首先是通过制定和落实方针、政策来进行,因为方针、政策能管宏观性、根本性、长远性的问题,是保证文艺方向正确、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要把握文艺界的舆论导向、思想动态,着力做好思想和组织工作。要抓好重头作品的组织实施和重大典型的推广工作,充分发挥它们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要在文艺界广交、深交朋友,与他们保持亲密无间、小心相印的关系。这些思想,表明我们党对领导文艺工作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积累了新鲜经验。
三
从上面的简要论述中可以看出,周恩来在60年代前期这个特定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文艺思想,无疑有着丰富深刻的内容和巨大的理论价值。用历史的、比较的、全方位的眼光加以审视和评判,更感到周恩来在这一时期文艺思想的杰出贡献,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历史意义。
首先,从在周恩来文艺思想发展历程中所占的重要位置看。周恩来的文艺思想,经历了60多个春秋。它萌生于“五四”前后的文化革命的浪潮之中,标志着破土而出的萌芽是1914年10月在《敬业》创刊号上发表的诗作、散文和文艺论文。随着以后的革命实践活动和参与文艺领导工作,相继发表了有关文学革命、中外文化相互借鉴、文艺要“切合人生”、在文艺界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宣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重要论述,而标志着周恩来文艺思想形成的则是他在1949年7月发表的《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这篇重要文献,总结了“五四”以来30年文艺发展的历史经验,阐述了确立毛泽东文艺思想在社会主义文艺中的指导地位,初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新文艺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直到50年代末,虽然也在文艺工作中有过许多精辟论述,但基本上是上述政治报告内容的具体展开和不断深化,诸如进一步论述了文艺改革、文艺家要取得新的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和落实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等。周恩来在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四人帮”的反动文艺思想和极左文艺思潮作了坚决斗争,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用特有的形式和办法,保护了一些文艺家和优秀作品。同上述各个历史时期相比,我们不能不惊喜地感到,周恩来60年代前期的文艺思想,是一个更加成熟、更加完善、更加系统化、更加闪耀其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的阶段,也是一个周恩来对毛泽东文艺思想作出重大发展的阶段。周恩来这一时期的文艺思想,不仅抓住有利时机,对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认真、系统的探索,而且也是他一生在文艺方面深厚的艺术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卓越的领导才能的一次犹如群体性井喷的总爆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