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深刻地阐述文艺工作的独有特点,文艺家要切实遵循文艺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周恩来看来,“文艺同工农业生产一样,有它客观的发展规律。当然,文艺是精神生产,它是头脑的产物,更带复杂性,更难掌握。”⑩并详细论述了数量与质量、原料与加工、思想与业务等关系问题。可以这样说,只有认识和掌握了文艺规律,才能把握其本质的、内在的联系,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获得创作自由、评论自由,才能极大地解放文学艺术的生产力。比如,他反复强调文艺家要懂得“艺术要有形象”的规律,通过形象思维来表现社会生活;要掌握“文艺总要有独创精神”的规律,做到充分发挥创作个性和创作出新颖独到、富有特点的作品;要坚持“思想性 与艺术性辩证结合”的规律,做到运用艺术技巧使思想内容与艺 术形式达到高度统一;要认识“最好是创造典型人物”的规律,做到努力塑造出性格鲜明、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要认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规律,努力写出复杂而又丰富的思想感情来,等等。如此地积极倡导和深刻论述,表明了我们党对文艺规律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五)认真地探索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努力实现文艺更好地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
周恩来把能否正确处理好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是否愿意努力为人民服务,作为对文艺家的一条基本要求,作为在为什么人的范畴上是否体现社会主义性质、方向和取得成绩大小的根本标志。在总体要求上,提出应以能否真正为人民服务作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来规范指导社会主义文艺的整个实践活动。在文艺源泉问题上,主张以人民大众的生活作为社会主义文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在创作动机上,要把为人民大众而创作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在创作主体上,要求文艺家与人民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永远做他们的忠实代言人。在服务对象上,主张要冲破只局限于“为工农兵服务”的范围,提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1962年5月在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时,《人民日报》就根据周恩来这一要求发表社论进行了具体论述。在评判标准上,主张文艺作品的批准权应牢牢掌握在人民群众手中,应以人民群众是否高兴、满意、喜闻乐见作为根本标准去衡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效果。在文艺功能上,主张应将文艺的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与娱乐功能有机地统一起来,提出“寓教于乐”是指导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满足人民群众对文艺需求的重要原则之一,并对这个古老的命题进行了富有创新意义的阐发。在对文艺人民性的认识上,更有其深刻之处。长期以来,人们对文艺人民性的认识和理解,偏离了经典作家们的一贯主张,其主要表现是把人民性当成评判文艺遗产的专用名词,并将阶级性与人民性严重对立起来。周恩来从文艺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性原则出发,既分析了人民性的历史性,也论述了人民性的现实性,既分析了人民性与阶级性之间的一致性,又论述了两者之间的不同性,特别强调文艺的人民性与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这两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社会主义文艺中努力追求、实现“今天的人民性”是当今文艺家的重要使命。
(六)反复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在处理中外关系时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走民族化的道路
周恩来在这一时期的不少论著都论述了文艺要正确处理好中外关系、走民族化道路的问题。如《在音乐舞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将论述的“中外问题”、“高低的标准”归结为“是个民族化的问题”;认为14年来文艺战线上有很大的建树,但“总有疙瘩,没有完全解开”。这个“疙瘩”就是在某些方面没有处理好中外关系,没有更好地坚持文艺民族化。为此,深刻地论述了民族化关系到大众化,两者之间是可以画等号的;民族化和国际化是统一的,互相结合的;民族化与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两者具有显著的不同性;坚持民族化,是体现文艺客观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周恩来还从正确处理好中外关系、实现文艺民族化的高要求出发,提出了应遵循的一些重要原则,即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坚持一切都是为了今天的创造,坚持“以中为主”,坚持在学习外国文化时要“加以溶化”,坚持切实尊重中国人民的艺术趣味和民族的审美爱好、欣赏习惯。在正确处理中外关系、实现文艺民族化的过程中,要首先认真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把中国的东西弄懂弄通,打牢根基。要有开放的眼光和胆略,积极开展中外文化交流,不断吸收和借鉴外国文艺的宝贵经验和新颖独到的艺术手法。同时,还要在不失时机地深入新的社会生活中不断探索、创新,因为这是实现文艺民族化的现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