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长篇连载>>《麒麟皮下的马脚——话说<话说周氏兄弟>及其他》>>正文
二、革命:教人死(下)
2013-03-08 10:15:20
作者:冯壮波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4)革命、革革命……中的革命是革谁的命

    在批判某一革命理论或者革命实践的时候,按说应该把自己关于什么是革命的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以让人们比较和鉴别。事实上,钱教授没有这样做。他企图借助鲁迅的言论达到自己的目的。当鲁迅的言论不能帮忙的时候该怎么办呢?除了歪曲与篡改,恐怕也就没有什么别的办法了。

    常识告诉人们,革命,就要有革命对象。没有革命对象的革命是没有的。作为革命对象的那些人,常常被视为反革命。革命与反革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而存在的。如果懂得一点矛盾法则,这本来是很好理解的。问题是在对是不是叫做“革命”的那个事物做出判断的时候,自己是不是有是非的标准和政治立场。没有是非标准和不站在任何政治立场上的人,判断起来恐怕就不是要么革命、要么反革命的问题了。自以为摆脱了“狭隘的阶级论”的那些人,自以为是站在人的立场上的那些人,自以为是站在“中立”的、不偏不倚的立场上看“革命”、评论“革命”。当他们看到了革命的残酷,特别是死了许多的人的时候,怜悯之心陡然而生。于是便站在了死人的立场上,也许说是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好听些。就把“革命”指斥为“食人”、“吃人”,就是“教人死”。以显示对人的关注和对被食的人的同情和“公正”。如果用这样的理论评价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如果认为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是“食人”、“吃人”,是“教人死”,那么,这在共产党的理论中,他们就是货真价实的异己元素。他们批判领导革命的共产党人,无疑是自己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共产党的对立面,是反对共产党革命的人。一般人通常都是这样认识问题。

    共产党人讲革命,从来不忘讲敌、我、友,讲立场问题。他们领导的革命,站在国民党的立场上看,就是反革命。因此,才把“朱毛红军”视为“匪”、“共匪”、“赤匪”而剿、而杀。正是在“同一”的过程中,共产党人如钱教授所说,将国民党叫做“蒋匪”而打、而杀。对于这些,他说的都对。不过,钱教授好像分不出谁是革命,谁是反革命,谁是正义的,谁是非正义的。或许他认为就根本没有区分的必要。重要的是他看到了他们都是杀人的“匪”。为什么杀人,谁杀的是什么人,好像并不那么重要。也许“正义”被国民党或者共产党都拿走了,他已经没有可拿的了,因而也分辨不出他们谁是“正义”,谁是“非正义”了。古人有“春秋无义战”的说法。现在在钱教授看来,“现代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战争,相互革命,就是都在“革命”的名义下互相杀人。没有什么“义”可谈。于是,不无得意地借用鲁迅的话说:

    “革命,反革命,不革命。

    革命的被杀于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杀于革命的。不革命的或当作革命的而被杀于反革命的,或当作反革命的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并不当作什么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反革命的。

    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 (《而已集•小杂感》)

    鲁迅的这个“小杂感”,好像成了“革命”就是“教人死”的又一个证据。

    搬出鲁迅这段“小杂感”,真是用心良苦。不管是谁,乍一看,觉得鲁迅好像既反对革命,也反对反革命。像是一个非暴力的人道主义者。

    如果不了解鲁迅写这个“小杂感”时的处境与心境,还会认为鲁迅是在借“杂感”而明志,既反对国民党的革命,也反对共产党的革命,反对一切革命。

    如果人们产生这样的认识或者心态,哪怕是一小部分人,也足以扭曲鲁迅的形象。让不读鲁迅、不了解现代中国革命的人误会鲁迅的思想。

    为鲁迅计,还不得不多费些气力和笔墨,看看鲁迅当年写这个“小杂感”时的处境和心情和这个“小杂感”当时是放在什么地方的,以把鲁迅与钱教授切割开来。

    鲁迅的这个“小杂感”写于1927年9月24日。

    按说,对鲁迅颇有研究的钱教授应该知道1927年对于鲁迅是怎样的一年,对于国民党是怎样的一年,对于共产党是怎样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现代中国分成了两大阵营,进入了国共两党“逐鹿”的年代。相比之下,其他的政治派别就显得微不足道了,鲁迅也没有说他们属于“第三”阵营。讲授“革命,反革命,不革命”这个“小杂感”,不该有意回避1927年鲁迅所经历、所看到的“国民革命”那段历史,每一页都浸透着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鲜血的历史。这个本来应该由钱教授讲清楚,或许是被遗忘了的问题,却不得不多费些笔墨把它重提一下。

    1927年的1月18日,鲁迅辞去在厦门大学的工作到达广州。19日住进中山大学,2月10日,正式受聘于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那时候的中国,正在进行着的是革命是“国民革命”。广州被视为“革命的策源地”。这时候的鲁迅,与共产党还没有联系。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什么,还不怎么知道。按照他自己说法,那时候他“只知道一个共产党的总名”而已。(《 而已集•通信》)

    当时革命是很时髦的。1927年1月25日在中山大学学生欢迎鲁迅的大会上,时任中山大学委员会委员(实际主持校务)的国民党人朱家骅就把“革命家”这顶桂冠给鲁迅戴上,以视恭维,企图把鲁迅算在他们的革命阵营。而鲁迅却不领情,在会上声明“我不是什么‘革命家’”。(《 而已集•通信》)说明鲁迅还不大了解国民党的“国民革命”,不想与他们为伍,靠得太近。人们也不应该忘记,他热恋中的许广平还是个国民党党员呢。对于国民党,他还需要再看一看。对于鲁迅到广州,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和共青团广东区委机关刊物都发表文章,表示欢迎的,并派共产党员与鲁迅联系。(《鲁迅年谱》增订本第二卷第368~369页)在中山大学,他开始了与共产党人士的直接接触。特别是在广州他会见了他的“老仁侄”,他在《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教课时候的同事、时任共产党总书记的陈独秀之子,中共广东区委的领导陈延年。以鲁迅的人生阅历和观察力及他对那段历史的回忆判断,共产党人给他留下了深刻而良好的印象,并对共产党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为他以后与共产党的合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1927年4月15 日,国民党继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这当然是与共产党的认识之后,紧接着在广州镇压共产党。被捕杀者数以千计。鲁迅目睹了国民党的大逮捕、大屠杀,其中包括他所熟悉的共产党人和他的学生们。4月20日,在致李霁野的信中说:“这里亦大讨其赤,中大学生被捕者有四十余人。”问题是,鲁迅认为“其实这里本来一点不赤……被捕者盖大抵想赤之人而已”。他为营救被捕学生而奔波、而呼喊,一切努力都失败了。4月21日,愤而辞去在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5月5 日国民党通过“清党原则”六条,并于21日通知各省。5月21日,许克祥在长沙捕杀共产党及工农群众,史称“马日事变”。6月6 日,鲁迅辞职得许,与中山大学断绝了一切关系。但是,他并没有离开广州,于是谣言四起,说他是因亲共而“出亡”。7月15日,在武汉的汪精卫“分共”,大肆逮捕共产党和革命分子,实行大规模地屠杀。而在这个时候,鲁迅却又看到了被他痛斥为“叭儿狗”的《现代评论》派中的那些正人君子“择主而事”,投靠到了国民党一边。而且看到“叭儿狗往往比他的主人更严厉”, (《而已集•小杂感》)对鲁迅下口毫不嘴软。叭儿的嗅觉是很灵敏的,刚刚写完“论叭儿狗尤非打落水里,又从而打之不可”的鲁迅,怎么可能与叭儿择“共主”而“共事”呢?而上述所发生的这一切,都是在“国民革命”的名义下进行的。看看蒋介石当时的言论,他恐怕是谈论“革命”二字最多、最慷慨激昂的一个。“国民革命”革到了共产党的头了,国民党要革共产党人的命,这是鲁迅所目睹、并被惊呆的革命。连鲁迅这种“非共”、不想“反共”的人的命他们也想革,这是他所亲身体验的。对于这样的判断,不知钱教授以为然否。

    9月3日,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谈及他在广州的情况和处境时说:

    “一种报上,竭力不使它有‘鲁迅’两字出现。”

    “一种报上,已给我另定了一种头衔,曰:杂感家。评论是‘长即在他的尖锐的笔调,此外别无可称’。”

    “所感到悲哀的,是有几个同我来的学生,至今还找不到学校进,还在颠沛流离。我还要补足一句,是:他们都不是共产党,也不是亲共派。其吃苦的原因,就在和我认得。”(《而已集•通信》)

    这样的处境对于鲁迅,无疑都是 “国民革命”惹的祸。

    9月4日,在《答有恒先生》一文中,他的思想坦白得更清楚。他说:“我的一种妄想破灭了。我至今为止,时时有一种乐观,以为压迫,杀戮青年的,大概是老人。这种老人渐渐死去,中国总可比较地有生气。现在我知道不然了,杀戮青年的,似乎倒大概是青年,而且对于别个的不能再造的生命和青春,更无顾惜……血的游戏已经开头,而角色又是青年,并且有得意之色。我现在已经看不见这出戏的收场。”
 
    面对看不见收场的白色恐怖的形势,他认为“现在倘再发那些四平八稳的‘救救孩子’似的议论,连我自己听去,也觉得空空洞洞了。”

    在这样的形势面前,他能够有什么好心情?

    对于中国的改革,他说:“近来我悟到凡带一点改革性的主张,倘于社会无涉,才可以作为‘废话’而存留,万一见效,提倡者即大概不免吃苦或杀身之祸”。

    鲁迅自己的表白,足以说明在这一年,他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于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彻底绝望了。

    鲁迅感叹道:“呜呼,公理亦从而零落矣。哪里去了呢?枪炮战胜了投壶,阿!有了,在南边了。于是乎南下,南下,南下……”(《而已集•“公理”之所在》最初发表于1927年10月22日《语丝》周刊第一五四期)

    这“南边”、“南下”,在这里显然是指广州这个“革命的策源地”。

    9月14日,他在《可恶罪》中指出:在广州,“在‘清党’之后呢,要说他是CP或CY,没有证据,则可以指为‘亲共派’。那么,清党委员会自然会说他‘反革命’,有罪。再不得已,则只好寻些别的事由,诉诸法律了。但这比较地麻烦”。

    “我先前总以为人是有罪,所以枪毙或坐监的。现在才知道其中的许多,是先因为被人认为‘可恶’,这才终于犯了罪。”(《而已集》)

    “国民革命”,就是革“可恶”的人的命。这是鲁迅的结论。这“可恶”的人,就是反革命,就是当时的共产党人、亲共派、赤色分子。他们的命国民党是非革不可的。

    这年的鲁迅,不仅受到曾经心存希望的国民党政府的打压,而且受到了昔日“叭儿狗”们的群攻。升沉冷暖让他对社会、对人生又是一次体验和历练。这时候的鲁迅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他为这年的杂感集《而已集》的《题辞》说:

    “这半年我又看见了许多血和许多泪,
    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泪揩了,血消了;
    屠伯们逍遥复逍遥,
    用钢刀的,用软刀的。
    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连‘杂感’也被‘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时,
    我于是只有‘而已’而已!”

    鲁迅看见的血是谁的血、泪是谁的泪?谁是用钢刀的,谁是用软刀的?对于这些,堂堂的大学教授判断起来难道还有什么困难吗?

    鲁迅于1927年9月27日下午离开广州去上海。在广州虽然不到一年,但是他在广州“4•15”期间看到的泪,看到的血,远甚于1926年“3•18”在北京发生的惨案。

    1932年4月24日在为《三闲集》作序的时候,鲁迅仍然不能忘怀。他说:“我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对于青年,我敬重之不暇,往往给我十刀,我只还他一箭。然而后来我明白我倒是错了。这并非唯物史观的理论或革命文艺的作品蛊惑我的,我在广东,就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后来便时常用了怀疑的眼光去看青年,不再无条件的敬畏了。”

    鲁迅到上海后,在发表于1927年10月21日上海《民众旬刊》上的《文学革命》一文中说道:“今年在南方,听得大家叫‘革命’,正如去年在北方,听得大家叫‘讨赤’一样盛大。”(《而已集》)

    他关于“革命、反革命、不革命”的“小杂感”反映的正是他对于在南方大家都叫“革命”的那个“国民革命”的感受与认识。反映了对于国民党反动派烂杀的愤懑和他的无奈。反映了他对国民党所谓的“革命”和与他们的“革命”相呼应的“革命文学”的辛辣的嘲讽,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针对性。

    可笑、可悲的是,钱教授竟然把这当成了鲁迅反对一切“革命”的证据,在毛泽东死后拿来反对为鲁迅当时还不太熟悉的、被国民党追杀着的共产党人及其所领导的“无产者的革命”的证据。在毛泽东与蒋介石、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让鲁迅各打五十大板,给他安排了一个好像是不偏不倚的“第三种人”的角色。幸亏鲁迅死得早,不能说不能写了。否则,真不知道老先生该做何感想,也不知道从他老先生的嘴里该骂出什么难听的话来。

    把“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当成“公理”而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中挥舞,如此“利用”鲁迅的“杂感”,这是一种悲哀。对于一个研究鲁迅的专家,该说什么好呢?真是把鲁迅作践到家了!

    其实,即使是在1927年,鲁迅也没有笼统地否定革命及革命对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积极意义。鲁迅的“小杂感”,具有鲜明而具体的针对性。不分青红皂白,把“革命”代替“忠孝”打入“传统观念”,一概都斥责为“吃人”的是钱教授,而不是鲁迅。

|<< << < 1 2 3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三、听教授说“大同世界梦”与鲁迅《听说梦》
·下一篇:一、从《话说周氏兄弟》说起
·一、从《话说周氏兄弟》说起
·二、革命:教人死(上)
·三、听教授说“大同世界梦”与鲁迅《听说梦》
·四、借说“圣人梦”骂“圣人”
·五、改造国民性与对人的改造
·六、鲁迅的骨头是怎么硬的(上)
·六、鲁迅的骨头是怎么硬的(下)
·七、钱教授笔下的“毛语言”
·八、从《话说周氏兄弟》看钱“语言”
·九、“鲁迅笔法”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特稿:将军胸怀 书写天下——鉴赏赵勇田珍藏的中国人
耿仲琳向“辞典”说不
耿仲琳:耿仲琳向“辞典”说不
十八大提出要重视“智库建设”
努力推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探索
韶山毛泽东图书馆
红色文化与中国梦
黎荣华:树碑昭英烈 存史启后人
特稿:树碑昭英烈 存史启后人
黎荣华:永远的老兵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