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长篇连载>>《麒麟皮下的马脚——话说<话说周氏兄弟>及其他》>>正文
六、鲁迅的骨头是怎么硬的(下)
2013-03-07 16:30:32
作者:冯壮波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6 硬骨头是练出来的

    在现实生活中,在课堂上、客厅里、大会上,表决心、发誓言、写文章,一些人多么大的牛都敢吹,多么硬的话都敢说。大话落不到实处,就是瞎话。硬话不是硬骨头。不少人的硬话,海誓山盟,到头来不过是在空气中震荡了一下而已。硬骨头是在社会实践中练出来的,而不是在讲堂上说出来的。

    常言道,一口吃不成个胖子。人的骨头也不是经过一天一事练成的。

    就“骨头”而言,人们在娘的肚子里和生下来的时候,无论是穷人家的,还是富人家的;无论是老百姓家的,还是官宦家的;无论是生在书香门第,还是生在白丁家庭,大约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即使是生活环境、文化水平极为相似的亲兄弟如鲁迅与周作人,他们的骨头曾经是相同的,但是,到了后来,那个在二三十年代就预感到“专制的狂信”而为钱教授所景仰的周作人,怎么刚刚有了“预感”,在许多“中国知识分子”还没有对大日本形成“专制的狂信”的时候,自己却一不小心“狂信”起了大日本皇军的“专制”?周作人的当汉奸,或许不是因为“骨头”软,也决不是因为他是“中国知识分子”之一分子。当汉奸、当叛徒的人,并不都是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期间,跟在日本人后面“为虎作伥”的知名度高的知识分子如周作人者,大概并不多。解放后的周作人并没有“为虎作伥”,真不知道那些“总是”“为虎作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中国知识分子”总是“赶时髦”、总是“为虎作伥”,鲁迅倒好像是个空前绝后的例外。如果鲁迅仅仅是个例外,那么,在中国,几千年才出一个,实属偶然,就失去了典型意义,不值得宣传,也不值得学习。因为这样的人,别人学也是学不来的。历史上的鲁迅对于中国的“知识阶级”虽然批判尖刻,也仅仅认为“性质不好的多”。并没有像“当代鲁迅”那样把“中国知识分子”一勺烩,统统扔到地狱里去做“伥”。

    中国人大都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之所以叫钢铁,关键是得炼。由矿石经过烈火的冶炼。人自生下来,大约都是可以做钢铁的料,都是可造就之才,都是可以做硬骨头的,但是,在做人的过程中,被“炼”的滋味并不好受。于是,有的人拒绝“炼”。这样的人,不得不永远做一块普通的石头,被人们踢来踢去。有道是,花盆难种万年松,庭院难养千里驹,硬骨头之所以硬,也离不开“炼”。我更倾向说是“压”。所谓的“硬骨头”,实际上是个“耐压性”、“抗压性”的问题。用现在的话说,是个心理承受能力的问题。

    人生活在各种社会矛盾之中,被矛与盾挤压,谁不想当硬骨头?人其实都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骨头的软与硬,都是相对的。人的生存态度与要求是不一样的,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目标,即使是最低的,也不容易。由于人的自身条件上的差异,谋生的手段也不可能一样,尤其不可能都选择做“职业作家”。能够当“职业作家”固然很幸运,可以通过文艺作品向世人表达、显示自己的骨头是硬的,但是,选择了其他的职业的人们,或者虽然也选择了作家但非“职业”的人们,也是要吃饭的,这也是常识。他们是不是“不得不为吃饭所卖掉”自由?如果这样的推理,恐怕就没有不卖自由的人了。生活在不同社会条件下的人,所面对的压力是不同的。石油大王赔了本的压力未必有拾煤渣的老婆子拾不到煤渣的压力大。据说,现在国人中每年有二十余万人自杀。“自然,自杀是卑怯的行为”(《且介亭杂文末编•女吊》),原因各有不同,压力的大小大概也不同,他们生前的“信仰”恐怕也不相同。相同的是,他们都承受不了外界的不同的压力。当然,没有人评价他们的骨头是硬的或者是软的。

    人生活在社会上,面对复杂的社会,必须要学会正视社会。要正视社会,就需要正视自己的“生活圈”。要正视自己的“生活圈”,就必须正视“生活圈”内那些可能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影响的人们。一个人,可能使另一个人的生活轨迹发生变化,可能对一个人的人生产生影响。正视,是需要一点勇气的。鲁迅说:“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坟•论睁了眼看》)他是通过想、说、作、当,而表现是非观念、侠义心肠和骨气的。

    鲁迅在是周家大少爷的时候,家境殷实,爷爷做着京官,他看到的社会和人都是美好的。一个普通少年,遇不上显示骨头硬不硬的机会。因此,没有研究家说少年鲁迅的骨头是硬的。其实,即使少年鲁迅的骨头是软的,也不能说他的骨头以后不能硬。当他的爷爷坐牢,父亲生病,家境衰落之后,还是这个鲁迅,还是在绍兴城,还是那些人,对他投向的目光却成了“异样”。对于这“异样”的目光,他茫然、困惑,让他是那样的刻骨铭心,以致他宁可“逃异路”与畜生为伍,都不愿意多看一眼。他或许应该反抗,他那时或许不知道怎么反抗,他或许因为缺少反抗的资本而不能反抗。反抗的结果,或许更要恶化生存的环境。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虽然很痛苦,能够坚持下来,就是一种磨炼,就会转化为一种精神财富。为了生存,除了忍,“逃”是唯一的选择。当逃不掉的时候,如果不想妥协与退却,那就只有战斗了。鲁迅的骨头,是伴随着压迫和战斗而硬起来的。如果没有压迫,就没有不平。如果没有不平,就不会有反抗。没有反抗,就没有斗争。没有斗争,就不需要硬骨头,甚至不需要骨头。

    人们说鲁迅的骨头硬,没有人以为是赞美他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的顽强的生命力,而是说他面对强权与现实的死亡威胁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大无畏精神。这样的精神,愈是到了晚年,愈是显得顽强。这种精神的形成,有个发展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并不都是以战斗的姿态面对社会、面对邪恶。他曾经彷徨过。不过,他没有从彷徨走向颓废和堕落,而是在彷徨中思考,为迎接未来战斗。

    鲁迅说:“给我以诬蔑和侮辱,是平常的事;我也并不为奇:惯了。”(《南腔北调集•给文学社信》1933年7月29日)这是鲁迅身处诬蔑与侮辱的生存环境中的一种心态。这样一种坦然的心态,是斗争磨炼的结果。

    如果看鲁迅的“斗争史”,不难发现,他的每次斗争,并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硬骨头而斗争。也不像胡适先生对青年学生谆谆教导的那样,是为了“争取个人的自由”而战斗。他面对社会现实,面对鬼蜮魍魉,没有麻木,还有是非之心。在是非面前,他不愿意把这是非之心隐藏在内心深处,也不愿意扮演不偏不倚的的角色。

    7 硬骨头与碰硬

    常言道,是骡子是马拉出去遛遛。那是骡子与马的比赛,要分出高低。

    人的骨头硬不硬,并没有这样的比赛。但是,每个人又都随时面对着这样的“比赛”。问题是是否敢于参加这样的“比赛”,是不是主动而积极地参与投入随时可能出现的“比赛”。明哲保身者、无知保身者、怯懦者永远是比赛中的看客。

    一个人的骨头是不是硬,是在社会实践中表现的,是在复杂的斗争中表现的。这种表现是能够让热心的“看客”们看得到的。

    鲁迅作为文学家,他的表现在文坛。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作为共产主义战士,他的表现不仅在与社会正面的敌人的斗争中,特别还在于他积极地参与同无产阶级内部的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在鲁迅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中,敝人看来,这是最具价值的。“鲁迅思想”若少了这一笔,其思想的价值将大打折扣。而以“鲁迅思想”为“立人”的人们,是不愿意把这纳入“鲁迅思想”的,因为那与“立人”思想并不和谐。鲁迅的文章,不仅反映他的思想发展与变化,而且也反映了他的一种风格。在他的风格中,透着一种性格。

    硬骨头只有在遭遇硬茬的时候,需要碰硬的时候才有用,才能够显示,平时并派不上用场。比如在家庭生活中,无论骨头多么的硬,也只能束之高阁。像鲁迅,并不见有他在母亲、儿子面前显示硬骨头的记载。相反,在儿子面前“甘为孺子牛”,需要“卑躬屈膝”,已经近乎软骨头了。

    鲁迅的笔是犀利的,鲁迅的战斗是不讲情面的。他遇狼像狼,并不怕碰硬。但是,他也并不是谁硬就碰谁。在1925年3月15日给许广平的信中说:“倘荆棘非践不可,固然不得不践,但若无需必践,即不必随便去践。”(《两地书•北京•四》1925年3月11日)他还说:“逼到非短兵相接不可的,这时候,没有法子,就短兵相接。”(《两地书•北京•二1925年3月11日》)道出了他不怕碰硬的心态和对“硬”的策略。

    鲁迅这个沙场老手,在战略上,在大的目标上意图明确,坚定不移,勇往直前,跟着社会一同前进。但是,在战术上,灵活机动,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在复杂的环境里,采取的是“游击战术”,打的是堑壕战。他就像一个弹无虚发的狙击手。他的一篇篇杂文,就像是射出的一支支响箭,投出的一把把匕首。他知道与什么人战斗,他知道如何战斗。他的战斗在于弘扬一种思想,恐怕并不是为了享受胜利者面对失败者那份得意和惬意。一些人常常关注鲁迅“骂”了谁,在鲁迅的名望如日中天的时候,被鲁迅“骂”固然很不幸,活下来的因为被鲁迅“骂”而吃了不少的苦头。其实鲁迅与他们并无私怨。如果只注重了“个人”,骂人是展示“个性”,把它看做是“个人”之间的恩怨与冲突,必然忽视了他阐发真理这个根本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被鲁迅“骂”的人,也是对于文化界、思想界作出“牺牲”的人。没有了他们,鲁迅恐怕很难“借题发挥”。历史将因为鲁迅,记下他们的名字,使他们成为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成为“代名词”。这是他们的“幸运”,是历史对他们的一种“补偿”。他们的典型意义在于他们并不是孤立的个人,他们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活,而且无一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活。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其实就在每个人的周围。无论在上层还是在下层,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一定的角色。正如在鲁迅那个年代鲁迅不多见一样,在鲁迅以后的年代,扮演鲁迅这个角色的人也不会有很多。对于别的人,敝人不敢说,对于钱教授,虽然有“当代鲁迅”的美誉,不过,我只想在“当代”之后加上一个字:伪。

    一个人,无论他多么反动,或者多么伟大,总有死的时候。中国人很知道“人亡政息”。人死了,无论如何不能像活着的时候那样影响社会和他人。但是,一种思想,不到一定的条件下,是不会消亡的。总是有它的或者好的或者糟糕的继承者。不同思想之间的斗争不会因为什么人的死亡而熄灭。对于文化思想上的问题,鲁迅认为:“要在文化上有成绩,则非韧不可。”(《二心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硬碰硬,震撼一时的牺牲,并不是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首选。那只能是狭路相逢时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硬骨头固然是有战斗力的。要战斗,仅仅靠骨头硬是不够的。战斗,并不都是狭路相逢“短兵相接”的战斗。除了骨头硬,智谋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鲁迅认为:“若专一冲锋,而反遭覆灭,乃无谋之勇,非真勇也。(《1933年6月20日信》)

    鲁迅的经验与教诲是十分宝贵的,是用鲜血换来的。

    “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狭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反映了他不屈不挠、顽强彻底的斗争精神。

    “我终于还不想劝青年一同走我所走的路;我们的年龄,境遇,都不相同,思想的归宿大概总不能一致的罢。”(《华盖集•北京通信》)“在青年,须是有不平而不悲观,常抗战而亦自卫,倘荆棘非践不可,固然不得不践,但若无须必践,即不必随便去践,这就是我之所以主张‘堑壕战’的原因。”《两地书•北京•四1925年3月18日》“青年思想简单,不知道环境之可怕,只要一时听的畅快,说的畅快,而实际上却是大大的得不偿失。”(1933年10月31日)

    他这样说,透出了一个踏过荆棘的老人对青年的爱护。

    8 奴隶、奴才与主子

    主与奴,是鲁迅著作中谈到的一个问题。软骨头常常被认为是奴才的特性。

    奴才,在国人的口碑里并不好,常常在奴才的头上冠一个“狗”字,以表蔑视。奴才之所以成为奴才,平时表现在奴颜与献媚上。奴颜与献媚,当然不是硬骨头的表现。其实,当了奴才,就不可能有硬骨头,就不允许有硬骨头。想当奴才的人,并非天生的贱骨头。当他们决计当奴才的时候,就需要按照不同主子的不同嗜好和要求塑造自己,就需要研究如何讨得主子的欢心,当奴才的“诀窍”,要像狗一样地竭力事主。放弃“个性”,不做“硬骨头”,是必须的代价。他们得到的回报是“饭碗”里的“饭”要比奴隶多些、质量高些。这也是让想当奴才的人心动的地方。再有些头脑的,不再只是盯着“饭碗”,而是相机取主子而代之,爬到主子的位子上去。为此,奴才常常做些为虎作伥的勾当也就不奇怪了。

    研究鲁迅的专家如钱教授者,在主与奴这个问题上,自然也应该研究出些门道。他研究的结论是:“人必须有一个信仰,一个内在的精神支撑,才能不成为奴隶。”

    一个人之成不成为奴隶,究竟与信仰、精神支撑有多么大的关系?在钱教授看来,奴隶是根本不配有信仰、有精神支撑的。敝人猜测,奴隶的主子是不希望奴隶有信仰、有精神支撑,甚至是不允许奴隶有信仰、有精神支撑的。

    一个人之成不成为奴隶,好像与信仰、与精神支撑没有什么关系。

    奴隶的身份,仅仅说明他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谁愿意做奴隶?是谁让人成为奴隶的?是社会制度。因为奴隶必须唯命是从,以主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常常被认为是没有信仰、没有精神支撑的人。把看主子的脸色行事、唯命是从、唯唯诺诺、没有主见等视为奴性,也叫奴隶主义。

    其实,表面上表示顺从的奴隶何尝与他们的主人同心同德!

    奴隶,固然下贱,为钱教授那样的大学者所不齿。按照现在通行的观点,人,无论是不是奴隶,有没有信仰、有什么信仰,有没有精神支撑、有什么精神支撑,都是人。他们是不是因为信仰与钱教授的不同而被歧视和嘲弄?他们的人格是不是应该受到尊重?那些不是奴隶的人们应该把他们当人看,还是把他们当狗看?把奴隶当人看,对奴隶施以人道,这对于奴隶,恐怕是求之不得的。

|<< << < 1 2 3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七、钱教授笔下的“毛语言”
·下一篇:六、鲁迅的骨头是怎么硬的(上)
·一、从《话说周氏兄弟》说起
·二、革命:教人死(上)
·二、革命:教人死(下)
·三、听教授说“大同世界梦”与鲁迅《听说梦》
·四、借说“圣人梦”骂“圣人”
·五、改造国民性与对人的改造
·六、鲁迅的骨头是怎么硬的(上)
·七、钱教授笔下的“毛语言”
·八、从《话说周氏兄弟》看钱“语言”
·九、“鲁迅笔法”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特稿:将军胸怀 书写天下——鉴赏赵勇田珍藏的中国人
耿仲琳向“辞典”说不
耿仲琳:耿仲琳向“辞典”说不
十八大提出要重视“智库建设”
努力推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探索
韶山毛泽东图书馆
红色文化与中国梦
黎荣华:树碑昭英烈 存史启后人
特稿:树碑昭英烈 存史启后人
黎荣华:永远的老兵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