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首先是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必须同国力相适应。周恩来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应该有一个较高的速度,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所决定的。但是,我们所争取的应该是有现实可能和实际意义的发展速度,不能脱离实际,盲目蛮干,甚至虚报浮夸,自欺欺人。他建议要算两笔帐,一个除法,一个乘法。一是把生产增长的数字除以6亿5千万人口,增长就不多了;一是把每人多吃的数字乘以6亿5千万,那消费就不少了。我们应该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按照我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根本要求和国家物力、财力、人力的可能条件,实事求是地规定各种指标”。当经济建设出现冒进后,他提出要“保证重点,适当收缩”。他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说:“现在有点急躁的苗头,这需要注意。社会主义积极性不可损害,但超过现实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就很危险。”“领导者的头脑发热了的,用冷水洗洗,可能会清醒些。各部专业会议提的计划数字都很大,请大家注意实事求是。”当发展速度超过现实可能,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失调时,他提出必须坚决进行调整,要舍得伤筋动骨,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六十年代初的调整,压缩了一大批基建项目,精简了2000多万在“大跃进”中进城的职工。由于精简人员的安置和生活问题基本上得到了妥善解决,没有引起大的社会震荡,从而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使国民经济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实践证明,对国民经济进行合理调整,改善结构,能够带来新的发展。
经济工作如何做到实事求是,周恩来特别强调要搞好调查研究。只有通过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才能做到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同时,调查研究本身也要实事求是,事实是对的就说对,不对的就说不对,结论放在后面。1962年初,在“七千人大会”期间,周恩来参加小组会时,听到下面同志反映强迫命令、搞浮夸、讲假话等坏作风给党的工作和党群关系造成严重危害,他感慨地说:这几年来,党风不纯,产生了浮夸和讲假话的现象。我们要提倡说真话。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要领导上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大家都说假话,看领导的颜色说话,那不就同旧社会的官场习气一样了吗?他提倡要“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反对强迫命令、形式主义那一套东西。并严肃指出,从现在起,不要乱压任务、乱戴帽子了。
第三,统筹全局,全面安排,正确处理经济工作中的重大关系,做到协调发展。周恩来认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只有首先保证全国人民的基本消费,使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才能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更好地进行建设。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能够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是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周恩来十分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关系、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的关系等,坚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他曾经概括了一副对联:“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他主张按照解决吃穿用,加强基础工业,兼顾国防和突破尖端的次序来安排经济计划。
工业和农业是两个最主要的经济部门,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至关重要。周恩来提出并坚定不移地执行以“农业为基础”、“工业领导农业”的经济建设思路。他认为,发展工业,首先必须抓好农业,农业稳定是全国稳定的基础,因而始终把农业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了改变我国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患连年,给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历史状况,建国伊始,他就十分重视水利建设,主张要下决心兴修水利,根治水患,并亲自抓大江大河的治理。在工业方面,周恩来注意处理好重点建设与全面安排的关系,用极大的力量抓好对国民经济起举足轻重作用的大型骨干项目的建设。他认为,像我们这样经济比较落后的大国,资金短缺是一个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我国在“一五”时期建成投产的许多重点项目,至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十分强调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积极推广“鞍钢宪法”,倡导大庆“两论起家”、“三老四严”经验,增强职工主人翁责任感和创造性。他强调要搞好各方面的综合平衡,特别是要搞好财政、信贷、物资三大平衡,并要留有必要的物力、财力后备,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在抓经济工作的同时,他十分重视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主张根据国家财政状况和可能,从资金上予以优先安排。他比较早地注意到我国人口增长须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问题,强调在增加生产和实行计划生育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素质和消费水平。早在1956年4月,他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我们应该做到有计划生育。但在当时情况下,这一正确意见未能得到有效贯彻。
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面积广大,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周恩来十分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认为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要求国务院各部门从政策上和投入上加以重点扶持。他对贫困地区人民的关怀也是十分令人感动的。1973年,甘肃中部持续大旱,使本来就很贫困的这一地区的人民雪上加霜,许多群众缺食少衣,饮水都十分困难。周恩来得知这一情况后,心情十分沉重。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时说:解放20多年了,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那里群众生活还这样困难,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随后,他迅速派出国务院七八个部委组成的工作组,赴甘肃灾区紧急救济,调查研究,并帮助干旱地区找出发展经济的路子。直到今天,甘肃人民仍然铭记着周总理的亲切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