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开始的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灾难。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中,周恩来殚精竭虑,苦撑危局,运用高超的斗争艺术,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进行大智大勇的斗争,努力减少严重内乱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保证国计民生最基本的需要,维护国家机器的运转。同时,千方百计地保护一批党政军领导干部、著名民主人士和专家学者。林彪反革命政变阴谋被粉碎后,周恩来冲破“四人帮”的阻挠,力促邓小平出来工作,经毛泽东同意,终于恢复了邓小平的领导职务。他坚决支持邓小平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大刀阔斧地进行全面整顿,收到显著成效,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了他的最后岁月。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到最后一刻,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如陈云所说:“没有周恩来同志,‘文化大革命’的后果不堪设想。”
周恩来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杰出贡献是难以一一列举的,可以说,建国以后26年中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每一重大成就,无不凝聚着他的心血。周恩来在领导经济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十分鲜明的特点和风格。
第一,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周恩来提出,“生产是我们新中国的基本任务”,不抓生产,“没有饭吃,其他一切都没有办法”。他认为,要从政治上使我们的新中国巩固起来,就要靠军事来保卫,而军事的基础又是经济建设。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经济工作。建国初期,可谓百端待举,百废待兴,国内局部地区还在打仗,朝鲜战争烽烟又起。他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驾驭全局,坚持国防与建设并重,妥善处理了战争与建设的关系。当国内局势稳定下来,朝鲜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他就不失时机地提出,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已经居于首要的地位,是我们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也是经常性和根本性的任务。就是在“文化大革命”那样严重内乱的情况下,他也不放松经济工作。他以极其焦虑的心情对一些同志说:“经济基础不乱,局面还能维持;经济基础一乱,局面就没法收拾了。所以经济一定要紧紧抓住,生产绝不能停。”他不顾“四人帮”“以生产压革命”的指责,尽最大的努力来维持生产和供应,使国民经济在某些时候和某些领域还有所发展,在尖端科技领域甚至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
周恩来最早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他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我国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这个思想后来被写进八大通过的党章。以后,周恩来又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1964年,他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他积极倡导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并同许多著名科学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和友谊,吸引了一些旅居海外的科学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主张勒紧裤带也要把一些高技术项目搞上去,并亲自抓“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国际地位。
周恩来主张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往,学习别国的先进技术,争取可能的外援,用以发展我们自己。但是帝国主义严密封锁,从各方面给我们制造困难。周恩来想尽一切办法打破封锁,譬如利用东西方阵营的矛盾开展工作、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通过第三方发展转口贸易、同国外科技界建立广泛联系、开展同日本等国的民间贸易等等。七十年代初,他协助毛泽东审时度势,作出重大决策,打破了中美关系的坚冰,实现了同日本邦交正常化,恢复了我国政府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同西欧、北美和南太平洋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促进了同这些国家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极大改善了我国的国际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