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周恩来民本思想在实际工作中指导与运用
周恩来民本思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沦述上,而且还在实践中指导具体工作,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周恩来民本思想在实践中运用比较广泛,在国民经济、农业、工业、林牧业、水利、交通、环境、气象、军队国防、文化体育、统一战线、民主政治等几乎所有领域都产生了丰厚的硕果,尤其在经济建设、水利建设、文化体育等方面运用得更为突出。
1.发展国民经济,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
国民经济能否健康发展,是关系着人民生活水平能否得到改善的问题,是关系着党和国家前途的根本性问题。鉴于此,周恩来在建国伊始,就提出把发展匡民经济放在首要地位,即使在文革中,他也始终坚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他说:“经济基础不乱,局面还能维持;经济基础一乱,局面就没法收拾了,所以,经济工作一定要紧紧抓住,生产绝不能停”。历史证明。只有生产力不断提高,才能逐步克服人民的贫困,才能巩固革命的胜利,才能让人们过上幸福的日子。为了更好地发展国民经济,他提出既要国家又要人民的思想,这也是他关于经济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他在高度概括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时说:“十大关系主要是经济关系,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摆得是否恰当”。他认为如果不关心人民的当前利益,过分要求人民束紧裤带,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就不可能很好发挥,国民经济也就发展不起来。其次,他指出发展国民经济要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感到最要紧的是先解决人民吃饭、穿衣等生活问题,要先抓吃穿用,再实现农轻重。因为民以食为天,我国人口多,延缓农业的发展,不仅直接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轻工业的发展,也影响着重工业的发展,影响着工农子弟兵的关系。为此,他采取了许多保护农民利益的措施,如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优先供应农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确保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和物质生活的改善。
2.治理大江大河,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周恩来曾经说过:“解放后20多年我最关心两件事,一个水利,一个上天”。
我国是个江河众多、水患频繁的国家,洪涝灾害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解放前,只要发大水,就会赤地千里,饿殍载道,灾民流离失所,成千上万人死于非命,其破坏力之大是一般灾害无法相比的。周恩来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治理水患当着头等大事来抓,因为水患不解除,人民就不可能过上安定的生活。1950年建国不久,在周恩来建议下党中央就作出了根治淮河的决定。在周恩来亲自领导下,昔日“桀傲不训”的淮河终被训服.此区域内的人民得到了休生养息。黄河,是举世闻名的难治的“悬河”。中国人民世世代代都梦想着让黄河变害为利,然而此梦一直未能实现。l954年,周恩来让黄河规划委员会提出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为开端,拉开了治理黄河帷幕。该工程的兴建,不仅有效控制了黄河上游水量的92%,拦蓄三门峡以上地段的特大洪水,使河南、山东、皖北、苏北等9000万居民免遭洪水威胁,而且还可以灌溉黄河下游4000万亩田地,使往日的废田变成了生产粮基地。周恩来治水还十分注重综合利用。他一边治水,一边还思考着如何变废为宝,如何利用水力资源促进该流域的经济全而发展,如何让人民从水中获益。他在考察长汀三峡坝址时,提出长江流域规划要正确解决远景与近景、干流与支流、上中下游、大中小型、防洪排涝、灌溉与航运、水电与火电等7个相互关系。可见周恩来治水不仅仅是治标和治本,而且还进一步发挥水利的应有功能,让水利全面造福于人民。㈢发展文卫事业,努力实现文体卫生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社会主义文体卫生为什么人服务,这是周恩来非常关心的问题。他多次提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要为劳动人民服务,要为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人民大众服务。他一直强调文体卫生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要切实改变旧社会为少数上层贵族服务的方向,转变成为大多数穷苦老百姓服务。在文化艺术方面,周恩来要求文艺创作要以人民的生活为创作源泉,鼓励艺术家深入农村工厂等生产第一线,多创作人民喜闻乐见、反映人民群众心声的作品,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人民群众的卫生,周恩来倾注了无穷的心血,凡是危胁到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和普遍性疾病,他总是亲自安排解决。在他的关心下,困绕中国人民几千年的疟疾、吸血虫、流行性脑炎、肠道传染病、鼠疫等疑难疾病基本上被消除。他强调,必须把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帮助农村基层卫生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周恩来仍关心群众的健康。当他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后对身边医生说:“我这里没有你们事了,云南锡矿工人还需要你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