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恩来在衣食住行这些寻常小事上,处处想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成为世人公认的人民公仆。周恩来是我们党的领导干部中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光辉典范。
关键词:周恩来 党的作风 艰苦奋斗 公仆精神
开国总理周恩来性格开朗,潇洒大方,如果不是“文革”期间操劳过度,他多活l0年或l5年当不成问题。l960年4月28日晚上,周恩来出访尼泊尔在加德满都举行记者招待会,一位西方记者问他:“总理阁下,你作为一位60多岁的老人,身体、气质都这样好,看上去比你的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请问你是按照什么样的生活习惯生活的呢?”周恩来笑着从容回答说:“我是一个东方人,我是按照东方人的生活习惯生活的。”
周恩来所讲的“东方人的生活习惯”,说起来就是一部部“爱民书”,就是一首首“爱民曲”。即使在今天,人们提起周恩来的衣食住行寻常事,也足以激人奋进,甚至催人泪下。因为他的这个“东方人的生活习惯”,处处考虑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穿衣:看似华丽实质俭朴
无论是参加重大国事活动或是在家中会见客人,人们见到周恩来都是衣冠楚楚,风度翩翩。其实,就周恩来穿衣而言,外界人都只能看见表面,而看不到实质的东西。周恩来穿的衣服有许多“特殊”之处。衣服的领、肘、肩、袖、裆等处的“要害”部位,在衣服刚做时就内托一层白布,缝制时用真马尾代线,以增加抗拉强度以期耐久。他的衣服穿破之后,都修补过,衬衣是针线补丁,作为他“礼服”的外衣则是请高手匠人织补,一般看不出来。周恩来的一件睡衣,还是供给制时发给他的,他整整穿了26年,补了穿,破了再补。到他临终时,这件睡衣能数出来的补丁已达204个。
1963年12月14日,周恩来经过长途飞行,到达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首都开罗,住进了国宾馆。晚上,当国宾馆服务人员索洗周恩来衣服时遇到了麻烦。他的补衫、衬裤太旧太破,如果交给服务员去洗,无疑会使外国人误认为我们国家真的太贫穷。怎么办呢?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婉然辞谢宾馆方面的这项服务,改送到中国大使馆,交由陈家康大使的夫人徐克力洗。徐克力见衬衣已破得不成样子时,激动地对周恩来卫士长成元功说:“你们这些在总理身边这工作的人,怎么能让总理穿着这样的衣服出国访问呢?如果他没钱,我可以拿自己的工资给他做。”成元功一再告诉她,总理律己甚严,不经他同意,谁也不能为他添一件新衣服。徐可力仍是不能接受,她真的用自己工资买了白的确良布,自己动手为周恩来做了两件衬衣并托成元功带给周总理。成元功考虑到陈家康大使当年在重庆红岩村时是和周恩来一起工作的老革命家,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将这两件衬衣带回国宾馆,如实向周恩来报告了情况。周恩来没有收下这两件衬衣,还严肃地让成元功转告徐克力:“你去问问她,她的工资是不是人民的血汗?”
二、吃饭:严于律己甘苦如民
周恩来不到10岁时就失去母亲,被迫“佐理家务”。后来东渡日本,西旅欧洲,煮饭做菜都得自己动手。因此,国内的淮扬菜、东北菜,国外的日本餐、法国餐等等,他不仅会吃,而且会做。在现实生活中,周恩来总是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一直保持很低的饮食标准。艰苦的战争年代是如此,建国后当上一国总理仍然如此。
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困难时期,周恩来更是身体力行,严于律己。据他的卫士高振普将军回忆,当时周恩来把每月计划供应口粮由28斤主动降为l5斤,邓颖超每月则只有13斤。周恩来的侄儿周保章在西花厅作客,亲眼见到二位老人吃玉米面窝窝头,侄媳候云珍在前门饭店见到作为总理的伯伯吃开会人员的剩饭剩菜。而且,他到外地检查工作或视察时,无论是吃工作餐还是学生餐,都给足粮票、钞票,决不让自己有半点特殊。
1992年10月25日,周恩来生前的厨师林青到淮安。他对笔者说,总理的生活…直很俭朴。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供应少,他又不肯吃鸡鸭鱼肉之类当时所谓的“昂贵”食品,而他的工作却几乎天天都是日以继夜。大师傅们十分担心由于营养不足而把他累病或累垮,可是没有他的同意,谁也不能、也不敢去“改善”他的生活水平。有一次,林青为他做夜宵,也就是夜餐。说是夜餐,也就是两只小馒头和一小碗烧青菜。我考虑当时已是后半夜了,熬夜人早已熬得嘴干舌苦,就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小截香肠用菜刀剁成碎屑拌在青菜里烧。因为剁得非常碎,估计总理不一定发觉。可是林青想错了,总理吃第二筷子时,就察觉到了。他让值班卫士把林青叫到办公室,深情而又严肃地说:“林师傅,你们为了照顾好我,总想让我吃得饱些,吃得好些,这一点我是清楚的,我也很罄谢你们。但是,现在全国几亿人民都在忍饥受饿,你们弄这么好的东西给我吃,我怎么能咽得下去呢?”说到这里,周恩来的眼眶湿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