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形象作为政府组织及其活动构成要素在实践运行中的总体表现和客观效应,是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总体评价和印象。它反映着政府的信誉,作用和权威,决定着政府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周恩来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在他26年的行政生涯中,不仅出色地处理国家的内政外交事务,而且以自己崇高的人格力量和管理手段,塑造出令人赞叹的新中国人民政府的形象。他说,“我们的国家是人民的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周恩来着力塑造的新中国政府形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原则,树立服务政政形象
服务政府的形象,即真心实意、踏踏实实地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形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政府的责任和权力应该达到高度的统一,这种责任的权力统一的轴心就是为人民服务。履行领导责任,实施行政权力的过程,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过程。周恩来曾多次说过:“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该像条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政府形象的本质就是为人民服务。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原则,必须把经济职能作为政府的首要职能。新中国成立不久,周恩来就明确提出经济建设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而“我们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归根到底,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发展经济是为全国人民谋取根本利益,“为人民服务就是要为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服务,也就是说,要照顾到最大多数人民最大利益”因而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为人民服务的关键是树立公仆意识,在思想认识和工作实践中摆正主人与公仆的位置关系。周恩来经常表示:我们共产党人闹革命决不是为了做官,而是要为人民服务。要做人民的勤务员。“我们的国家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如果图享受,怕艰苦,甚至走后门,特殊化,那会引起群众公愤的”。树立公仆意识,就是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公职人员的神圣职责,把自己的功过得失放在这个天平上来衡量。摆正公仆与主人关系就是要正确对待人民赋予的权力,把这种权力视为为人民服务的责任,而不是谋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手段,如果把个人利益置于人民的利益之上,就不具备政府管理的资格。作为人民公仆,必须勤政爱民,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时刻关心群众的生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周恩来曾要求中共中央专门委员会办公室的同志做到“三勤”:口勤、手勤、腿勤;还要细致,认真,不出差错,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开展工作,培养工作责任心。在这方面,周恩来身体力行,他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地无私奉献,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实现了为人民服务终生的诺言,在全国和整个世界流传着“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佳话。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务实政府形象
务实政府的形象就是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制定并认真贯彻执行行政决策的政府形象。周恩来曾明确要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话概括起来,就是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是树立务实政府形象的关键。
政府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如何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周恩来认为,“首先要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政府管理中发现问题制定行政决策目标的重要环节。为了在调查研究中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材料,周恩来要求坚守毛泽东同志的三条原则: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周恩来一贯反对那种高人一等、盛气凌人的态度,一再告诫各级领导同志要发扬民主精神,以平等的态度广泛听取各种意见。特别是“要提倡讲真话,即使是讲过了火的也要听”。而“要大家讲真话,首先要领导上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不应当对基层干部施加压力逼迫他们虚报浮夸,也不允许因基层干部如实汇报问题而扣帽子、打棍子。作为高级领导,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材料固然重要,但由于事务繁忙,不可能事必躬亲,调查研究大部分只能靠听取汇报的方式进行,因此,听取真实汇报比亲自掌握第一手材料更重要。
其次,坚持理想和现实的统一,科学地确定政府管理的目标,按客观规律办事。人民政府的理想目标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但共产主义理想不会一蹴而就。周恩来根据我国国情,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国家。围绕这个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实事求是地制定和执行国民经济计划。周恩来要求各政府部门无论是编制长期远景规划,还是安排短期年度计划,都要根据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的可能条件,尊重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防止头脑发热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在总结盲目冒进和浮夸风的教训时,周恩来提出“既要提倡敢想敢说敢做的革命精神,又要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敢想敢说敢做要同求实精神结合,建立在科学的预见之上”这是对政府工作中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关系的精辟概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