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周恩来公仆思想的根本来源
同一切优秀思想一样,周恩来的公仆思想并非无源之水、元本之木、无根之树。这个源就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本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公仆观;这个根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公仆群体与优良传统作风。
中华文明的存在和发展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其中的“民本”思想无不深深地影响着周恩来。从孟子的“民贵君轻”,贾谊的“民为政本”,柳宗元的“吏为民役”,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到孙中山“主权在民”,这些民本思想的火花无不在周恩来“公仆思想”中打卜烙印。马克思、恩格斯系统阐述的人民选举监督、罢免“社会的负责的公仆”,公仆为人民服务,“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的科学社会主义公仆观,在周恩来身上得到了精神上的升华。周恩来从接受“民本思想”,立志“救民于水火之中”,到学习、研究、介绍马克思主义,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公仆观,将朴素的“民本”思想升华到“社会的负责的公仆”的理性高度。在同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为基本内核的公仆思想。
纵览半个世纪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我们清晰地看到,周恩来这位公仆楷模与中国共产党人公仆群体融为一体,周恩来公仆思想与党的优良传统作风融为一体,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恩来以自己的公仆实践,逐步形成超乎他人之上的人格魁力和公仆形象,与他的公仆思想共同影响和促进了我党公仆群体和优良传统作风的形成和发扬。而周恩来这位公仆楷模的形成和公仆思想的发扬光大,更得益于我党公仆群体和优良传统作风的形成和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我们党不变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为人民服务”著名论断及其系统丰富的论述同周恩来公仆思想一道影响和教育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形成千千万万个为人民事业奉献一切的公仆所组成的公仆群体。
四、继承和发扬周恩来公仆思想
第一、这是共产党人走向新世纪的时代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党第二、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周恩来公仆思想。邓小平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反复强调,我们要把人民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他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健全完善监督约束机制,从法律上、制度上监督约束干部履行人民公仆职责。党的十二大首次将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写进党的章程。《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则系统地阐述了新时期党的公仆思想。江泽民在多次讲话中,反复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作为“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内容。“七•一“讲话又重申了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周恩来公仆思想不仅必须继承发展和弘扬光大,而且被赋予新的时代要求。
1、艰苦奋斗,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当代中国,人民群众最大的愿望就是根本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尽快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我国早日跻身世界现代化强国行列。因此,今天我们弘扬周恩来公仆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最根本的就是为顺应和满足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强烈愿望,领导组织人民为过上富裕文明的生活而奋发图强;始终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排除各种干扰,竭尽全力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使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向小康乃至富裕迈进。
2、探索创新。开创人民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的体制环境。我们今天进行的改革,就是要建立与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符合人民根本利益和愿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及其社会管理体制,使人民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保障人民更好地行使国家主人的权力和国家干部承担人民公仆的责任。因此,我们弘扬周恩来公仆思想最具时代特色的要求,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不畏艰难挫折,敢为人先,开拓创新,以“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大厦,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实现形式和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形式,努力为人民创造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充分实现经济、政治、社会的民主权利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体制环境。
3、坚持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随着社会全面转型,我国社会利益关系正呈现出日益错综复杂的态势。正确处理社会利益关系,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长远和整体利益,无疑成为今天我们弘扬周恩来公仆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以“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态度,统筹兼顾和协调理顺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我们应当坚持效率优先原则,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寓起来;但我们同时必须为未富的地区和人民创造脱贫致富的环境和条件,为城乡贫困人口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救助,为失业人口创造再就业的机会和条件,为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最终目标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