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8月,l5岁的周恩来考入天津南开学校读书。这一时期是他早期道德品质和反帝反封建思想的萌生阶段。他奋发图强,品学兼优;他的道德品质在民族传统道德基础上,向新的高度发展。周恩来的道德修养不是孑然独立的,是与他锐意进取、振兴中华的宏愿大志紧密关联的。他在南开学校组织了“敬业乐群会”,与会员研究知识,探求真理,切磋时事,宣传爱国主义,批判孔孟礼教,反对奴化教育。他声讨卖国称帝的袁世觊,反对军阀内战。他慷慨陈词,奋笔疾书。在爱国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他不仅锻炼了意志,而且也锻炼了他的逻辑思维和雄辩的口才。此期间,周恩来又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各种读物。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提高了文化素质,扩大了眼界。他还参与编演新剧,宣传民主科学思想,破除迷信,自觉培养多方面的才艺与技能。有才艺而无道德,只能施阴谋诡计,有道德而缺才艺,品格则不能升华。周恩来确实是德才兼备之人。
1917年秋,周恩来去日本寻求救国济世的真理。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日本广为传播,周恩来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19年4月,他离开日本回到天津,立即投入当时正兴起的“五四刀爱国运动。很快成为天津“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在斗争实践中,他的道德观又丰富了革命者的崭新内涵,精神、修养、情操更上一层楼。
1920年11月,周恩来赴欧留学,西方的先进思想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在对各种思潮认真探求比较后,1921年秋正式确定了共产主义的方向。从此,他就全力投入争取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伟大斗争中。此后,周恩来的道德观在革命斗争中逐渐定型。内涵是:爱国、为民、公心、无畏、民主、治和,而外延则是:刻苦、勤政、谦恭、刚毅、豁达、平和。概括地说,周恩来的道德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东西方传统美德的结晶,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具体化。他的道德观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全世界;不不仅属于当今,而且属于未来。
二、周恩来道德观的表现和发挥
要研究周恩来道德风范的表现,就必须全方位、多层次韶析。但限于篇幅,仅就其婚姻、孝道、人道三个方面,简而论之,以窥其一斑。
(1)周恩来的婚姻观
周恩来的婚德,是永远垂范于后人的。恋爱观是真纯的。他曾说:当我决定献身革命的时候,我就觉得,作为革命的终身伴侣,应当是“能一辈子从事革命”,能经受得了“革命的艰难险阻和惊涛骇浪”。周恩来就是以这样的原则,选定邓颖超为终身伴侣的。l924年周恩来归国至广州,邓颖超则奉党命到广州工作。他俩借此机缘完婚,从此相伴度过了漫长的艰难的光辉的革命岁月。以后几十年中,他俩互敬互爱,共慰共勉。俩人相处甚信,感情甚笃,相知甚深。
周恩来终生无子女,家中生活不无寂寥。邓颖超曾内疚地说:“我不该背着你打掉第一胎”。此刻,周恩来却自责并劝慰:“我到上海参加领导3次武装起义,失败了;你在广州难产,我们的孩子夭折了。我如不离开广州,我们的孩子可能活下来”。当别人谈及他俩无子为美中不足时,他马上反驳:“谁说没有?我们有10个,他们的父母为革命牺性了,我们就担起父母的责任。”“全中国万万千千个儿童都是我的孩子,都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这样,不是就不分你的我的了吗?”真可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了。
周恩来和邓颖超尤其重视教育青年正确对待恋爱和婚姻问题。他俩要求青年自己做主,决定姻姻大事,但也要倾听旁人的意见,提醒青年不要一见钟情就决定终身大事,双方要有共同的信仰,一致的思想,相投的性情,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全面了解,然后再确定关系,这才能结成美满的姻缘。这一席话,堪为青年恋爱婚姻均指南,也是两位革命家恋爱观、婚姻观的大要。
周恩来的婚姻是专一的,生活是纯洁的。这不单是革命理想和目标一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所致,更重要的是道德观使然。对周恩来的婚德,口碑载路,世人赞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