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前后,陈嘉庚在新加坡相继创办《南洋商报》和《南侨日报》,正缺人才之际,周恩来先后推荐文化名人胡愈之和夏衍,陈嘉庚满意地说:“深庆得人。” 20世纪初,陈嘉庚在海外大力发展实业和兴学。1923年,他在新加坡创办的《南洋商报》,成为海外华侨喉舌。后来陈嘉庚公司收盘,该报易主,由陈嘉庚女婿李光前接管,但该报立场不变,继续宣传抗日救亡和拥护陈嘉庚。l939年该报主事人急需在国内物色一位有权威、有影响、有能力的新闻报业人士出任该报主编。周恩来得知后,认为这是在南洋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好机会,当即推荐著名文化人士胡愈之,藉以表示对陈嘉庚先生的最大支持。
胡愈之是人所共知的新闻出版界权威、国际问题评论家,他的著作和文章在海内外流传甚广。他在国内还主编过《东方杂志》,陈嘉庚曾在该刊物发表过自传文章因而彼此并不陌生。胡愈之一到新加坡,陈嘉庚即在怡和轩寓所高兴地迎接他,并对同仁们连声说:报社“深庆得人,深庆得人!”
胡愈之不负周恩来重托和众人厚望。他到任后不久就办成了3件大事:首先是密切与陈嘉庚的联系,当好陈嘉庚的助手,以便在南洋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他与陈嘉庚相约每周会面一次,相互切磋时局,由陈嘉庚提问题,由胡愈之主讲。双方坦诚相见,取长补短,互相补充,取得共识,相互关系亲切融洽。其次是大力加强《商报》评论,每天一小评,每周一大评,论点力求客观公正,文字通达简练,深受读者喜爱,促使该报销量直线上升,成为南洋最大中文报纸。其三是按照周恩来部署并取得陈嘉庚同意,胡愈之先后从国内引荐了一批进步文化人士参与办报办学,使得新加坡文化教育界人才济济,团结进步气氛十分活跃。所有这些,既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范围,又有力地支持了陈先生在南洋的爱国事业,一举多得。
1946年,陈嘉庚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需要,又在新加坡创办《南侨日报》。陈嘉庚任董事会主席,胡愈之任社长兼总编。报纸出版后,胡愈之忙得不可开交。周恩来再派夏衍前往支援,主持笔政。几年来,《南侨日报》在促进海外华侨爱国大团结,维护华侨合法权益,报导国内革命形势迅猛发展,揭露蒋介石集团祸国殃民罪行等方面做了大量报道,舆论导向正确,陈嘉庚深感满意,毛泽东和周恩来也致电祝贺。新政协即将召开之际,周恩来对陈嘉庚说,华侨首席代表非你莫属。陈嘉庚为周恩来真诚所感动,遂打消顾虑,愉快地参加新政协。
1949年初,中国人民革命胜利大局已定。新政协正紧锣密鼓筹备,毛泽东电邀陈嘉庚回国共商国是。陈嘉庚回电说,“严寒后决回国祝贺。”对参政之事,他认为自己不懂政治,不通国语,又年过古稀,因此“敢不如命,千祈原谅习。”
陈嘉庚一生倾资兴学,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祖国做出过巨大贡献,是侨界领袖和杰出代表,在海内外有口皆碑。邀请他参加新政协共商国是,顺理成章。如果他坚辞不就,在海内外必将产生负面影响,于国于民极为不利。如何耐心做好说服工作,这个重任,又历史地落到周恩来身上。周恩来威望高、交际广,是我们党的思想工作的艺术大师,也是陈嘉庚信得过的人,因此由他出面最合适不过。
1949年6月4日,陈嘉庚应毛泽东电请到达北平。周恩来便及时与他相会,亲切对他说:“嘉庚先生,我们又见面了。当年在西安,蒋介石不让我们见面,后来我们在重庆还是见到了,不过那时有特务盯梢。一别10年,现在天下是我们的了。嘉庚先生l0年来为抗日所作的贡献、所受的磨难,我是知道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不会忘记的。”周恩来的一席知心话,使陈嘉庚深感亲切、温暖和舒畅。
紧接着周恩来又亲自陪同陈嘉庚去会见毛泽东和刘少奇。毛泽东对陈嘉庚说:“全国基本解放了,我们要成立新政协,请您来参加。”对毛泽东再次盛情邀请,陈嘉庚表示感谢,但因顾虑未消除,因此仍不想参政。他委婉地说:“主席的美意我心领了,但我不懂政治,也不会说普通话,参加新政协之事我不敢接受。” 翌日,北京饭店会客室里高朋满座。林伯渠、沈钧儒、马寅初、郭沫若、黄炎培以及周恩来等人都先后来这里看望陈嘉庚先生。彼此久别相聚,格外高兴,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致恳请陈先生参加新政协。说这是众望所归,义不容辞。周恩来再次恳切地说:“嘉庚先生,华侨首席代表你不当,能请谁来当呢?你德高望重,这又是建国大事,您不懂普通话不要紧,有庄先生(指经常伴随他的好友庄明理)翻译嘛!”“语言不通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翻译来解决,最要紧的是大家的心要能够相通。比如,我们和蒋介石谈话,语言是完全相通的,可是彼此的心不相通,所以双方谈判了那么多年,总谈不拢来;我们同世界各国人民,语言很多也不相通,只要有共同目的,彼此心连心,那就什么事情也好讨论协商。”周恩来还说:“自辛亥革命以来,华侨对祖国革命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人民革命即将成功,新的共和国即将成立,嘉庚先生作为海外华侨的杰出代表,应该和大家一起来共商建国大计。”大家亲切交谈气氛热烈。至此,陈嘉庚为周恩来和好友们的真诚态度和通情达理言辞所感动,终于打消顾虑,同意参加新政协,就任华侨界首席代表。这样既为新政协的成功召开划上了圆满句号,也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首届中央政府人员的组成铺平了道路,在海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