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侄辈们的当兵问题,在不同的时代,伯父又有了不同的要求,原则只有一个:我们个人的行动,要服从形势的需要,服从国家的需要。1968年五弟秉和(16岁)、六妹秉建(15岁)先后去了延安农村和内蒙古牧区插队,伯父伯母积极支持他们。他们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甚至危险,但他们精神状态好,都入了党。1970年底征兵时,他们都被基层组织推荐,经过正常手续入伍。他们都高兴地向伯父伯母做了汇报。因当时解放军的威望最高,青年们都以参军为荣,并且在生活上可以得到改善。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伯父伯母在听到他们参军的消息后,第一句话是要求他们脱下军装,离开部队,回到延安,回到内蒙古!谆谆教诲他们越是困难越是不能离开基层,要带头坚持在农村、牧区。并帮他们办理了离队手续。他们又做了普通的农民和牧民。
最后,在绝大部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都陆续回城后,秉和在农村10年,1977年考入清华。秉建在内蒙古生活、劳动10年后,考入内蒙古大学学习蒙文。又根据伯父的要求,在内蒙古找了一位蒙族青年成家立业,共同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蒙古族歌唱家拉苏荣组成了幸福、美满的家庭。秉建在内蒙古生活、工作了26年,1994年被组织上调到北京工作。
同样是做农民的事,在四弟秉华的志愿上也有体现。秉华1965年高中毕业,在他读搞一、高二时,社会上就宣传了邢燕子、侯俊、董家耕等城市青年到农村去做社会主义新时代有文化的新农民的事迹。秉华与一些同志深受鼓舞,酝酿着高中毕业后,去陕西曲沃县当个有文化的新农民,去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伯父知道他这个想法后,在1964年8月的一次家庭会议上,讲了“过五关”(思想关、政治关、亲属关、社会关、生活关)。在说到“生活关”时,伯父讲“秉华要去农村做农民,好,我们支持你!”但秉华高中毕业时,却应征参了军。
三妹秉宜从小喜欢文学和美术,在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没有去报考中央美术学院,而是报考了实用性较强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伯父听了很高兴,说这样好,实用,你可以在我国出口商品的包装装潢上好好下工夫,改变我国商品质量好、包装差的状况。
总之,经过过年的教育,在我们的思想上已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越是与伯父关系亲近的人,他对我们的要求越严格,越要按照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形势的需要,带头到最基层、最艰苦、最边远的地方去做个普通劳动者!这就是伯父一贯“亲者严,疏者宽”的原则。
伯父的这一对亲者严格要求的原则,是贯彻始终的,他从内心深处认为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
当代出版社《西花厅孩子们的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