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有人说西安事变的发生对西路军造成了致命的影响,[433]这个论断对不对呢?
我们还要作具体分析。提出这个论断的研究者,其目的是为了强调西安事变后是为了策应河东形势的需要才影响了西路军及时向西退却的,同时也包含着西安事变影响到苏联对西路军及时提供援助的意思。
我们看到,由于西安事变发生,河东红军在国民党重兵压力下虽然不可能为西路军提供援助,但是除去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中央有要西路军东返以策应河东形势的要求外,其余时间中央并没有变更西路军的行动方针,过分强调西路军对河东形势的配合是研究者个人的主观臆断和误解。至于苏联因为西安事变的发生对西路军援助采取了慎重态度(实际上是中止了援助),这对于没有依靠自我奋斗战胜敌人的西路军才造成了致命性打击。
如果西路军领导人真象中央要求的那样树立依靠自我力量战胜敌人的信心,不要依靠外力援助,西安事变的发生虽然会给西路军的生存带来重大影响,但绝不会造成致命性的影响。因而我们认为这个论断只有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才是正确的,也就是西路军领导人在河西没有将立足点放在依靠自我奋斗上,而是放在外力援助上。提出这个论断的研究者,没有对此作出必要的界定,因而这种说法就显得空泛而缺乏依据。
(10)要正确判断和准确界定陈昌浩执行中央指示和受到张国焘路线影响的问题。
陈昌浩当然是西路军失败的第一责任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在谈到陈昌浩确定西路军行动方针时,却说他机械执行中央指示,畏首畏尾,而有意避开张国焘西退路线对陈昌浩的影响。陈昌浩不论在电报里还是在检查报告中(第一个检查报告)确实表示自己执行中央正确路线,认为自己已经摆脱了张国焘路线的影响。从陈昌浩的主观愿望来说,可能有回归中央正确路线的动机,但我们从陈昌浩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来看,他显然是受到张国焘西退路线的严重影响,而没有接受中央的正确路线。
我们看到从西路军领导人多次要求河东红军主力西渡来看,显然是违背了中央的东进路线。从陈昌浩宁要河东红军增援,而不愿意让西路军离开河西来分析,他显然也是受到张国焘西退路线的影响。回避张国焘西退路线对陈昌浩的影响,就难以解释因何陈昌浩在“步步紧跟”中央的情况下,中央对陈昌浩还一再进行严厉批评,似乎中央是对他们南下的错误耿耿于怀,联系过去的政治错误,上纲上线,对陈昌浩的错误揪住不放,在“算旧帐”。也难以解释为什么陈昌浩置中央要把西路军在河西的立足点放在依靠自我奋斗上,不要依靠外力,通过歼灭战来消灭敌人等指示于不顾,一再要求河东红军援助,而又不愿意回到河东的原因。
我们认为回避张国焘路线对陈昌浩的影响,说陈昌浩机械地执行中央命令导致了西路军的惨重损失,这是在为西路军摘掉张国焘路线的“帽子”的同时,也就把西路军领导人在西路军失败上的责任转移给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
在西路军问题的研究上,我们认为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武器,以现存的历史档案资料为依据,从苏联、日本、国民党、共产党这四大力量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宏观视野出发,以东进路线与西进路线为纲领,着眼于红军在河东河西的分布状况,从河东河西红军面临的敌我力量对比的角度,对当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与张国焘所在的红军总部及西路军领导人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真正弄清西路军形成、西退直至失败的根本原因,从而对西路军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和结论。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的一些西路军研究者放弃了对业已公开的西路军档案文献进行细致地梳理和考证,喜欢根据一些当事人经过加工了的论述为依据,单纯强调河西战场,而不着眼于红军在河东河西的兵力分布情形,回避河东河西敌我力量对比状况,抛开东进路线和西退路线的斗争,没有对当时苏联、日本、国民党、共产党这四大力量的复杂关系进行综合剖析,而是采用一种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方法去研究问题,这就为表象所误导,人云亦云,难以弄清当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和西路军领导人之间争论的实质,无法找到西路军失败的原因,结果导致研究工作走上歧途,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果。
我们不仅要从苏联、日本、国民党、共产党这四大力量之间关系演化的宏观视野中,同时也要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与张国焘及西路军领导人之间互动的关系中,从东进路线与西退路线的斗争实际出发,着眼于红军在河东河西的兵力分布情形,立足于河东河西的敌我力量对比状况,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探究西路军的成败,揭示西路军形成、西退直至失败的真正原因,总结西路军失败的沉痛教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一些领导人的意旨出发,联系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及党内斗争状况,通过对业已公开的历史档案文献的研究得出结论。这是一个艰苦的工作。
2、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两条路线的斗争。
长征期间,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坚持的东进路线和张国焘主张的西退路线进行了初步交锋,而后在毛儿盖会议上达到高潮。张国焘重新北上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与张国焘之间在东进与西退之间的争论又趋激烈,那么东进路线和西退路线是如何产生的呢?他们各自的内容又是什么呢?这两条路线又分别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前面我们曾论述过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再进一步来评述这个问题。
从中国面临的政治形势要求出发,对河东与河西在我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的不同地位,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的不同作用,以及对当时的敌我力量对比和中国革命发展前景的认识分歧,产生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坚持的东进路线和张国焘主张的西退路线。
由于河东经济条件、人口、民情、地理环境远远优越于河西,同时占据河东又可以迎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方向继续东进,承担起民族解放战争的领导重任。这就不仅在政治上为我党赢得主动,而且在军事上也使我党获得发展的契机。
而河西的经济条件、人口、民情、地理环境等因素决定着如果我党将红军主力置于河西,就会极大地限制我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的发展。一旦国民党军队沿河封锁,我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就会被局限于河西,而难以向东发展。这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军事上均将我党置于不利地位。
同时,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因而形成此起彼伏的全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浪潮,中国共产党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流砥柱,这就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的生存和壮大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和条件。因而对我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在河东的发展持悲观的态度是没有理由的。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才认为我党发展的重点在河东,红军主力必须置于河东。这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坚持的东进路线。
张国焘主张的西退路线,则是从红军三大主力转移后,中国革命所处的低潮出发,认为主力红军遭到严重消弱,对敌我力量对比作出悲观的估计,因而主张西退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地区(青海、甘肃)去休养生息。
他没有意识到由于经过巨大的挫折和灾难,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熟,形成了正确的路线和适宜于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战略战术,没有看到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会导致中国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这就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的发展带来了发展壮大的契机。因而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承担起领导全国人民救亡图存的领导重任,立足于自身,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去,发展壮大我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将我党领导的红军主力置于河东,而置于河西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历史已经证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坚持的东进路线是正确的,张国焘主张的西退路线是错误的。
西路军的失败,导致我党领导的红军主力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力量,但由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坚持正确的路线,我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的发展不但没有遭到遏制,而且展现出蓬勃的生机,迅速壮大,这就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路军领导人虽然口口声声说自己执行了中央的正确路线,但我们从他们在西路军形成、西退以及在河西转战中的作为看,张国焘路线却对他们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我们看到,在击破南敌和红九军渡河问题上他们违犯中央的指示,随后又提出红四方面军全军西渡,在张国焘支持下没有经过中央批准就开始了向西退却的行动,而后他们又多次提出河东红军主力西渡,这显然是受到张国焘西退路线的影响。他们没有真正执行中央要求不要依靠外力,要立足于自我奋斗,建立根据地,集中兵力通过歼灭战来消灭敌人,不要向西边深入过远,保留东边回旋余地,在西退无路的情况下,可以及时返回河东等重要指示,而是一再强调单靠西路军无法消灭敌人,在河西建立不了根据地,马家军骑兵众多,进行歼灭作战困难,决定放弃永昌、山丹地区,将西路军主力置于高台、临泽地区,远离了河东,多次提出河东红军主力西渡,而不愿意让西路军离开河西,返回河东。
我们试想,如果他们真正理解了中央的东进路线,还会一再要求中央不顾我党在河东的根本利益而去援助河西吗?他们还会在失败的阴影已经显现的情况下,仍然滞留于河西而不愿意返回河东吗?不管西路军领导人主观上的动机如何,他们在西路军形成、西退直至失败过程中的行为本身已经表明他们没有理解并真正执行党中央的正确路线,而实际上却是深受张国焘路线的影响。
西路军领导人在西路军失败之际,面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对他们的批评,仍然没有意识到自己没有真正理解并执行党中央的正确路线,而是深受张国焘路线的影响,并为此还专门打电报进行辩解,这不仅是没有道理的,也是他们的悲剧所在。
由此我们看到,在西路军的形成、西退直至失败过程中贯穿着两条路线的斗争。如果回避两条路线的斗争,就难以解释清楚当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和张国焘及西路军领导人徐向前、陈昌浩之间出现的矛盾和分歧,也就难以发现西路军失败的真正原因。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张国焘路线对西路军的影响确实也与红四方面军南下存在重大不同。这种重大不同主要表现在红四方面军南下是张国焘依靠拥有的强大军事力量来改造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在没有达到目的后,公然违背中央政治局的北上决定,私自率军南下,分裂红军,直至另立“中央”,分裂党,其目的是为了夺取党和红军的领导权。而在西路军问题上,张国焘及西路军领导人徐向前、陈昌浩是在承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地位的前提下,尽管在西渡、西退直至在河西转战时期屡次违背中央的指示,但是他们采取的行动还是向中央汇报,力求在事后获得中央的同意或认可,从形式上来维护党和红军的统一。
正是基于这个因素,后来在中央对西路军失败定性时才用了西路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没有克服张国焘路线”,而没有用“执行张国焘路线”这样的术语。这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到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张国焘路线呢?张国焘路线的内容是什么呢?张国焘路线是不是象有人说的那样就是指另立“中央”呢?这就是下面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