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精神的科学含义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长期实践中,铸就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包括井岗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西柏坡精神产生和形成于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性转折时期,中共中央在组织、促进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同时,将全党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变,由革命战争向和平建设转变,并准备进而由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因此,我们认为西柏坡精神是一种体现中国革命伟大历史性转折的时代要求的革命精神,即历史转折之魂。只有抓住革命转折这一时代特征及其历史主题与相关课题,才能阐明西柏坡精神的科学含义,从而,把西柏坡精神研究引向深入。
(一) 学术研究的简要回顾
西柏坡精神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1987年,苏斯民在《四川党建》杂志上发表《西柏坡精神永放光芒》一文,认为西柏坡精神“是一种可贵的无产阶级彻底革命精神,是崇高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辉结晶,在今天越来越显示其可贵和重要”。但此文当时在学术界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响。时隔四年,在199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纪念活动中,《河北日报》于7月17日以《继承和发扬‘西柏坡精神’》为题予以重发,才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自此,十年来,学术界围绕西柏坡精神展开了较为广泛的讨论,出版了一些研究资料和著述,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论点。但总的看,西柏坡精神研究还是初起阶段,代表性论文很少,还没有代表性专著,西柏坡精神还远未在全国学术界取得共识和应有地位。
西柏坡精神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给它以科学的概念?西柏坡精神的内涵究竟有那些?如何给它以科学的界定?这是十年来学术界争议最多的问题。根据我们手头的材料,大体有下面五种观点:
一是把它作为一种革命历史精神来研究。1991年,王居英连续发表《西柏坡精神永放光芒》、《试论西柏坡精神的形成及历史作用》[1]等文,提出西柏坡精神是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形成的一种革命历史精神”,指出:“应根据当时历史的基本事实来进行科学的抽象概括,而不能根据今天的需要任意解释”,“也不应与其它历史精神表述相互雷同”。由此出发,他认为西柏坡精神的内涵包括四点:敢于和善于决战、敢于和善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一往无前,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彻底革命精神;艰苦创业,讲究工作效率的奋力拼搏精神;注重团结、加强纪律性的团结统一精神。并认为西柏坡精神“独特的风格”,在于它的历史连续性、创新性和革命性。由于学术界当时尚未着力考察那段革命历史,因而,未能真正从西柏坡精神的特殊本质上,阐明它的科学含义。
二是把它作为一种彻底革命精神来研究。1994年,戴广田发表《论西柏坡精神》[2]一文,薛建中发表《历史周期率与西柏坡精神》[3]一文,他们提出西柏坡精神是中共中央解决中国革命转变问题所体现的彻底革命精神。前者指出,“必须弄清那个时代的主题”,才能从本质上掌握西柏坡精神。后者认为,“西柏坡精神主要是一种历史性转变的精神”,包括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坚定不移的彻底革命精神等,其核心内容“是坚定不移的彻底革命精神”。他们提出历史转变和时代主题,这颇有新意,实际上几乎概括了西柏坡精神的科学含义,但是,由于缺乏对那时的“彻底革命”口号作具体的历史考察,还是未能对西柏坡精神的科学含义作出确当表述。
三是把它作为党魂来研究。1995年,时运生、王彦坤发表《弘扬西柏坡精神的时代意义》[4]一文,提出:西柏坡精神主要包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严守纪律,团结一致;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依靠群众,为民创业;艰苦奋斗,不断革命。而这一精神的主旨(主题)是“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们认为,“两个务必”鞭策共产党人面向未来,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因此,不仅应当成为共产党人永远保持的优良作风,成为中国共产党永远拥有的党魂,而且应当成为世代相传的民族之魂。由于该文意在论证西柏坡精神的时代意义,实际是从执政党建设的角度来概括西柏坡精神,因而立即在学术界引起了争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