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精神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西柏坡精神作为一种体现中国革命伟大历史性转折的时代要求的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发展的新阶段,其精神渊源是井冈山精神和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有着共同的理想目标、价值取向、理论基础和文化渊源,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本质和独特风格,在中国革命精神发展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一)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三个里程碑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中,有三个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时期,即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和西柏坡时期。三个革命时期分别形成了井冈山革命精神、延安革命精神和西柏坡革命精神,它们充分代表了中国无产阶级伟大的革命精神,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是民主革命时期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1.开创中国式革命道路所铸就的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产生于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实践。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一新。中共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的实际,认真探索民主革命的规律,逐步弄清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的若干问题。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邓中夏、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等革命领导人不断发表文章和演说,从不同角度深化了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认识。这些论述,正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然而,方向虽明确了,但用什么方式、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这还需要用血的实践来换取智慧和真知。
1924年,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工农运动得到大发展,北伐战争节节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扩大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为即将到来的土地革命准备了条件。但是,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叛变革命的国民党按照蒋介石“宁可枉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的旨意,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了疯狂地屠戮。共产党员人数由六万人骤减至一万余人,大批优秀领导骨干和群众领袖如李大钊、萧楚女、陈延年、赵世炎、张太雷、向警予、澎拜、蔡和森、邓中夏等人英勇牺牲,血沃中华。
革命志士的血没有白流,中国共产党从中深刻懂得了一定要掌握枪杆子,有一支自己独立领导的革命军队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接着,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百色起义等,这些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创建红军的历史新时期。其中,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为中国共产党开辟一条崭新的民主革命道路,作出了具有开拓性的贡献。
根据中共八七会议的决定,1927 年9月9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率领以工农革命军为骨干的五千人发动了秋收起义。由于敌强我弱,起义受挫。是继续强攻大城市长沙、以卵击石,还是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地区,暂时保存自己,另谋远图,成了当时问题的焦点。毛泽东力排众议,从敌大我小的实际出发,说服部队向敌人力量弱小的边僻的农村转移,取道苹乡,沿罗霄山,向南进攻。自文家市放弃打长沙的计划,到9月29日永新村三湾改编,一系列决策和行动表明,这支红军力量实际上已经开始踏上了一条中国式的民主革命的独特道路。10月27日,部队服从党组织的领导开到茨坪,把革命红旗插上了罗霄山中段的井冈山。
井冈山地处湘赣两省的边陲之地,边界数县高山丘陵起伏连绵,远离中心城市,是敌人统治力量鞭长末及的地区,而便于革命力量得以保存和发展;边界自然条件有独到之处,气候适宜、动植物的生长条件良好,可以为部队提供一定的物资给养;这里还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大革命时期,边界党组织曾获得过发展,农民协会力量壮大,掀起了打土豪分田地的红色风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经过大小十余次战,在这一带安营扎寨,完成了事关革命大局的战略转移,开始了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艰苦卓绝的斗争。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残部与毛泽东会师,两军计万余人,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从此,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井冈山根据地大力发展党组织,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巩固扩大红军力量,建立湘赣边界工农政权,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第一个立足点。毛泽东说,井冈山地区的“红旗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