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精神的内涵之三:
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
西柏坡时期正处于革命战争向和平建设的转变时期,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中国共产党的面前。长期在战争中摸爬滚打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否领导经济建设,使中国走向富强?对此,毛泽东的回答是:“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1]这种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崇高信念和按经济规律搞建设的严肃态度相统一的科学精神,是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征途上最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中国革命经验的科学概括
“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这“两个善于”体现了无论革命或建设,都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走中国自己的路这样一种科学态度,一个根本法则。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生动表现。
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是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的历史,同时也是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并为开创社会主义事业做必要准备的历史。“两个善于”,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长期革命斗争实践经验的结晶。
翻开中国革命的历史,从鸦片战争的失败,到辛亥革命的流产,其先驱人物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始终没有找到国家、民族的真正出路。是中国共产党拨开了中国革命的曙光。但是幼年的共产党由于理论准备不够,经验不足,还不怎么“善于”革命,不懂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致使革命屡受挫折。从中共一大到大革命失败,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萌芽时期。中共一大确定了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但当时由于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把社会主义当作直接奋斗的目标,想在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同时,也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在实践上,依照欧洲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把斗争任务主要放在发动工人运动上,希望走工人武装暴动夺取政权的道路。但工人运动相继被帝国主义勾结军阀政府破坏和镇压。随着革命实践领域的不断拓宽,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注意“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以便“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2]。中共二大正式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这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分析中国具体实际所取得的一个重大成果,它基本上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因而成为指引中国人民正确斗争方向的一面旗帜。然而,因为那时的党“是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都懂得不多的党,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还没有完整的、统一的了解的党。”[3]中国共产党虽然制定和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但对如何实现这一纲领,特别是对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地位,以及农民同盟军等重大问题还存在模糊认识,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等一些革命的基本问题上还缺乏经验,在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时自动地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结果,在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时,不能组织有效地反抗和斗争,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遭到了失败。
第一次大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促使中国共产党较初创时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更深刻地去认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领袖人物开始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求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走上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战争,建立了井冈山等许多块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工农红军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多次击败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的“围剿”,使红色根据地不断壮大。在领导根据地的创建和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积极斗争,提出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思想,作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科学论断,对中国革命许多独创性经验进行了初步理论总结,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但是,这只是初步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当时党内还有许多干部不能在思想上分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机会主义,不能从实际出发,不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结果,犯了“左”倾教条主义、盲动主义的错误,使革命再次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