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精神的内涵之二: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
西柏坡时期,正值中国革命处于两种命运和两种前途进行最后决战的关键时期,又是承前启后,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时期,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斗争异常激烈和复杂。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充分发扬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调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和各方面人士的积极性,为打倒蒋介石,建设新中国而努力奋斗。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是党的群众路线和民主作风在西柏坡时期的继续和发展,也是西柏坡精神中一项最富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的内涵。
(一) 土改、整党运动的结晶
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是相信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和加强党的纪律、发扬党内民主等党的群众路线和民主作风的继承和发展,是西柏坡时期土地改革群众运动和整党运动的结晶,也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两个“坚持”,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因而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检验共产党员的思想和言行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的一个重要标准。
坚持依靠群众,最重要的是坚持依靠最广大的农民群众。中国革命实质上是一场农民革命。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就要依靠和发动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参加,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条基本经验。发动农民,首要的是解决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土地问题。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调动各阶层共同抗日的积极性,党在各根据地广泛实行了减租减息、交租交息的政策,农民负担有所减轻,调动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广大农民纷纷要求直接获得土地,砸碎套在自己头上的封建枷锁。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已成为能否进一步发动群众支援人民战争,打败蒋介石反动集团的一个最基本问题。从1946年5月党中央发布《五四指示》,到1947年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发《中国土地法大纲》,以及此后一系列关于土地改革的方针、指示,都是旨在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以获得争取中国革命伟大胜利的最基本条件。
全国土地会议确定了平分土地和整党的方针,解决了前一个时期执行土地政策中不彻底的问题。刘少奇在会议讲话中说:“实行这样的彻底平分土地的政策,整顿党,整顿作风,直接的目的是为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为了把土地改革这一基本任务完成。解决土地问题是直接关系到几百万几千万人的问题,就全中国来说,是几万万人的问题。这直接是农民的利益,同时也是全民族的利益,是中国人民最大的最长远的利益,是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是争取爱国自卫战争胜利最基本的一环,有决定意义的一环”。又说:“解决力量对比关系,就是实行土地改革。蒋介石靠美国,我们是靠老百姓。但靠老百姓要有两个条件:第一个就是反对地主,平分土地;第二个就是民主,不准许站在人民头上屙屎撒尿。这两个条件我们可以做到,做不到就不象个共产党的样子。”“只有发动群众,彻底进行土地改革,把党整纯洁,才能战胜蒋介石。”[1]在中共中央领导下,通过土改、整党,广大农民群众团结在党的旗帜下,以空前的热忱投入到生产和战争中去,以浩浩荡荡、排山倒海之势,摧垮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封建独裁统治,继而走上建设新中国的光辉大道。
土地改革是一次内容广泛的农村社会大变革。为保证土改的彻底性,充分调动农民参战和生产的热情,中共中央从一开始就强调了充分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让农民自己起来解决土地问题。可以说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注重走群众路线的一个典范。在《五四指示》中,中共中央即提出了“在进行斗争时,必须完全执行群众路线酝酿成熟,真正发动群众”,“坚决拥护群众从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绝对禁止使用违反群众路线的命令主义、包办代替及恩赐等办法。”全国土地会议针对过去土改中发生的官僚主义、包办代替等领导作风问题及其他偏向,会议决定结合土改进行整党。刘少奇指出:“政策不彻底这一条解决了,今后只有两个问题,即党内不纯和官僚主义。有了彻底的政策,有了贯彻政策的纯洁的党组织,又有了好办法,不是官僚主义的而是群众路线的,土地改革就一定能进行到底。”[2]这次会议通过的纲领性文献《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乡村农民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乡村无地少地农民所组织的贫农团及其选出的委员会,区、县、省等级农民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为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执行机关”,对于违抗和破坏土地改革的罪犯,要由人民法庭进行审判和处分;“人民法庭由农民大会或农民代表会所选举及由政府所委派的人员组成之,在土改期间,由乡村农民大会或其委员会指定人员,负责保护土地改革的程序及保护人民的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