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军阀部队的战斗力比湘、桂军阀的战斗力要弱,然而,黔军的防务何以空虚到这样的地步?中央红军从黎平到遵义,长驱直入,黔军的主力窨在哪里呢?
还在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七日,蒋介石就曾命令黔军“应于锦屏、黎平两地控置有力部队,俟菲西窜时,相机堵击,阻其入境”。(27)十二月十二日,蒋介石再次强调黔军应在“玉屏、锦屏、黎平、永从、洪州线上,赶筑坚固工事,先选重要城镇构筑碉堡,以防匪之突窜”。(28)但是贵州军阀王家烈并没有执行上述命令,既未在锦屏、黎平两地“控置有力部队”,也没有在重要城镇构筑坚固堡垒,直到十二月十三日,他才报称“本部兵力十六团,其精干之十一团已配置前线。饬属砺兵秣马,严阵固守”。(29)
然而,王家烈这十一团“配置前线”的部队仅有四个团是驻防在黔东南各县的,其主力集中在黔中。他借口“本军因经济上及运动上种种困难迟缓,又因黔东南双方兼顾,不能不位置重点于炉山、麻江一带,以应付明了匪情后之处置”。(30)红军占领黎平前,黔军在黔东南的防务是薄弱的,红军占领黎平并攻下台拱、剑河后,王家烈把兵力重点收缩在重安江一线,直至红军渡过乌江,始终保持了这个重点防线。红军攻占镇远后,黔军主力乃集结于重安江以西布防。这时黔军“柏辉章部退马场坪,杜肇华旅退西坪,本成章旅退马场坪”。(31)
当时红军和黔军的战略态势是:红军的战略意图是从黔东南直趋黔西北。渡过乌江,占领遵义,建立川黔边根据地;王家烈的打算是,避开红军兵锋,减少兵力消耗,守住贵阳。正如王家烈所言:“我深深感到,他们(指中央红军)进贵州后,并未指向贵阳,而是由余庆向北,企图渡过乌江,我又何必同红军硬拚。”(32)
王家烈不愿同红军“硬拚”,也不敢同红军硬拚,这是由黔军内部的深刻矛盾决定的。因为一九三四年贵州地方军阀桐梓系正处于严重的内部纷争之中。
一九三二年冬,桐梓系另一高级将领犹国材,为争夺省主席一职发动了倒王战争,即王家烈、犹国材之战。这场混 战直到一九三四年十月才结束,持续了近两年。王、犹之战后,二十五军分裂为王家烈、侯之担、犹国材、蒋在珍四派。王家烈控制贵州省垣和黔东南一带;副军长兼教导师师长侯之担占据遵义、赤水及川南数县;总指挥犹国材割据盘江八属;黔军师长蒋在珍驻扎于正安、沿河一带。形成四个军阀各霸一方的局面。
一九三四年十月下旬,王家烈命犹国材派三团兵力开赴黔东南布防。十月三十日,犹国材通电服从。但是犹发出电报后,所许诺的三团人马却没有出动,不过纸上谈兵而已。直到十二月四日,犹部先头团周文彬团才从兴仁启程。周团行军缓慢,根本没有到达黎平。十二月二十四日,犹部三个团才慢慢腾腾开到马场坪。此时红军已占领黎平、锦屏等地。于是,犹部三个团便停留在贵阳以东。勾心斗角的王、犹两派部队,不仅不能团结一致,而且,彼此间的戒备和防范极大的消弱了对红军的作战。这就使中央红军渡过乌江的困难减少了,所付出的牺牲也大大降低了。
大小军阀在统治集团内部有无地位以及地位的高低,完全靠自己的实力和实力的强弱来决定。反动军阀都深明此道。王家烈要维护他在桐梓系中的霸主地位,需要保持实力;犹国材要拥有与王家烈抗衡的力量,获得蒋介石的支持,也须以实力为资本。这是王、犹两部都避免与红军作战的根本原因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