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河南洛阳2014年8月6日电(余圆亚、刘令洁、刘瑜晴)共话长征忆昔年,朝朝塞北望江南。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长征共历时两年,行程两万五千里,为后代谱写了一曲顽强之歌。为感悟长征精神,探望革命红军,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成立了一支重走长征之路传承革命精神实践队。实践队由信阳市罗山县铁铺乡“何家冲”出发向西北行走至南阳市方城县“独树镇”进而又马不停蹄再到洛阳市嵩县“木扎岭”最后出“明白川”(出河南)抵达陕西。
7月28日早8点30分,实践队在学校艺术楼前集合完毕,音乐学院团总支副书记池琳琳从团委副书记严涛手中接过队旗,带领队员踏上红色征程。
穿上红军装,重走长征路。下午3点,实践队到达“长征路”第一站: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点信阳市罗山县何家冲。脚踏红色起点,传承革命精神,队员们亲身体验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强意志。越过山峰,跑过草地,走过渡桥,队员们到达了红二十五军出发地“白果树”。千年树下,队员们齐声朗诵毛主席的《七律•长征》,齐声高唱《闪闪红星》等革命歌曲。
继白果树之后,实践队员们于29日下午2点踏上了独树镇这片血色土地。“血战独树镇”是红二十五军长征中生死攸关的一战,与“飞夺泸定桥”“激战嘉陵江”等著名战斗并列长征史册。位于南阳市方城县七里岗的“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纪念碑”,形如刺刀,雄视苍穹,寓“血战”之意。纪念碑前,池琳琳同学带队员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庄严的誓词还回荡在心中,队员们又来到了纪念碑下的方城县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数百名为了革命,为了新中国献出宝贵生命的无名烈士。队员们在一尊尊无名烈士之墓前深深鞠躬,轻轻地擦去墓碑上的灰尘,深切缅怀这些用鲜血染红了共和国国旗的英雄。队员们在英雄的墓碑前驻足、凝视,久久不愿离开。
实践队共9名成员,其中7名为党员,老师党员和学生党员纷纷表示,要学习革命先烈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对于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也将指引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踏上“长征路”的下一站。
实践队在“长征”途中巧遇平顶山“又一春”老年歌友会,歌友会成员大多是文化局退休老干部,他们在一起唱红歌、送红军,而随行队员是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的老师与学生,于是他们发挥专业特色,与老人们一起共唱红歌,受到老干部们的热情招待。离别时,“又一春”老年歌友演唱《十送红军》送实践队。实践队伴着《十送红军》的旋律,踏上新的征程。
重温红军留下的足迹,寻访曾经驰骋沙场的革命老战士,用行动纪念血洒长征路的革命先烈。八十七载风雨历程,见证岁月沧桑。建军节在即,实践队专程前往洛阳嵩县两河口探望89岁的老红军王天文。据了解,王老参军46年,从军生涯经历了“新四军、八路军、解放军、志愿军”,先后参加了徐州会战,渡江战役,后跟随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剿匪。1953年,由抗美援朝战场退伍回到家乡,期间荣获6块军功章,担任过营长警卫员,先期参加国民党,随后加入共产党,用王老的话说就是“国民党是为地主老才干,共产党打仗为自己,有劲。”王老回乡后近30岁,身体不好,终身未娶,无儿无女,跟着侄子侄孙生活,受到政府照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