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在北京隆重举行成立大会,周总理兼任外交部长。这位从开国大典的礼炮声中走来的新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部长,在主持我国外交工作长达26年之久的漫长岁月里,运筹帷幄,指点环球。他对中国的外交实践构成了巨大的影响,并推动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结束了一百年使每个中国人都感到痛心的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开创了中国外交史上扬眉吐气的新时代,使社会主义中国以崭新的姿态登上了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他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了杰出的“人民外交”。新中国的外交是以周恩来的风格与风采开始风靡全世界的,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周总理,就没有今日中国在国际上如此崇高的位置,周恩来是新中国外交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他不仅有外交家的头脑、胸怀、气质和风度,更富有外交艺术的魅力。他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是外交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连同他外交活动的时间安排,地点选择,接见方式,轻重缓急,都充满着外交艺术的奥秘,他在外交场合的每一次出现,都会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都是成功的象征,胜利的标志。
一、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
1949年4月17 日,周恩来在《关于和平谈判问题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从一开始就充分表现出独立自主的精神,从而形成了新中国外交风格的一个显著特点。
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这是中国人民百余年来前赴后继为之奋斗的历史使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经验,周恩来把这些原则引申到中国对外关系中。他开门见山地指出:新中国要不折不扣地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主权。1972年1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即将访华,随行的大批记者将通过卫星播发通讯报道,美方准备以一百万美元租用通讯卫星,美发言人齐格勒要求中方修建地面站。周恩来听了汇报后说,这不是多少钱的问题,而是涉及我国主权的问题,要求美方为中国政府租用一颗通讯卫星,所有权属中国政府,美方要向中国申请使用并支付费用。齐格勒听了由衷赞叹:“我第一次遇到这样的谈判对手,同意你们的办法,佩服你们的精明,更佩服你们处处注意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尊严。”
周恩来坚持独立自主外交,立场坚定,大义凛然,使中国人民深受鼓舞,许多外国朋友也从周恩来的外交实践中看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主义气概,认为这是站起来的被压迫民族不可欺侮的形象。
二、高瞻远瞩 坚持和平
1953年12月31日~l954年4月29日,中国政府代表团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中印两国在西藏的关系问题在北京举行谈判。周恩来在谈判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他同印度代表团谈话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这些内容后来正式写入双方达成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的序言中。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把五项原则完整地表达出来并用以指导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周恩来赋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丰富的思想内涵,他指出:“我们从事经济建设需要每一个国内和国际和平环境,需要同一切友好国家交流合作,互通有无,强调只有同各国和平共处,才能得到发展。”这就是提出坚持五项原则的重要原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我党关于对外关系的方针、政策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完整和条理化了。
从周恩来有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大量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是作为权宜方针,不是作为短期的外交政策提出的,不是单纯出于策略考虑提出来的,而是出于更深的战略考虑提出来的。他指出:“只有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和平才有保障。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主权和领土的侵犯,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内政的干涉,都不可避免要危及和平。如果各国保证互不侵犯就可以在各国的关系中创造和平共处的条件。如果各国保证互不干涉内政,各国人民就可能按照他们自己的意志选择他们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我们不仅要保证这一代不发生战争,还要影响下一代,使得以后世世代代都遵守我们现在主张的原则。”周恩来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推向世界,使之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普遍原则,并为此做了许多不懈的努力,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遗产。
三、平等协商 求同存异
1955年4月18日,亚非会议开幕。不久,周恩来成了场内外的风云人物。有的人在会上提出所谓“共产主义威胁”、“颠覆活 动”等问题,矛头指向中国,会议气氛相当紧张。下午4时许,周恩来发言时,大厅里座无虚席。他举止雍容尔雅,风度翩翩,令人肃然起敬,万隆的讲坛上回荡着他昂扬的声音:“中国代表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短短18分钟的发言,驱散了会场上空的乌云,引导会议绕过暗礁,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会议期间,周恩来与各国代表广泛接触,使与会各国和整个世界进一步认识了新中国,认识了中国的谦逊、诚恳、善意和和平共处的愿望。“求同存异”这个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成了万隆会议的原则,也为后来一些亚非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创造了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