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
周恩来的心是与亿万人民相通的。他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时刻把群众的疾苦挂在心头,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
哪里有困难,哪里有灾情,哪里有危险,周恩来就会出现在那里的群众之中。1958年7月,在黄河上出现特大洪峰的危急时刻,周恩来亲自到黄河大桥工地,冒雨视察水情,和广大建桥工人风雨同舟,一起抗洪抢险。1966年3月,邢台发生了强烈地震。在余震不断的时候,周恩来就赶到灾区,与灾区人民共商抗震斗争,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1973年,重病中的周恩来了解到甘肃中部定西十几个县有200万人口的地区许多人没饭吃,没衣穿,没有被子,生活极端困难,非常难过,流着眼泪立即通知部队和有关部门组织救济,帮助定西地区发展生产,克服困难。1975年3月,周恩来刚刚做完一次手术,还在包扎伤口时,就牵挂着万里之外的矿工的健康,忍着巨大的疼痛把日坛医院党委书记叫来,要他们马上去解决云南锡矿工人肺癌发病的问题。周恩来身患绝症,在病榻上仍然关心着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在他临终时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对守护在身旁的医务人员说:“我这里没什么事了,快去照顾其他生病的同志,他们那里更需要你。”他至死不忘造福于民,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真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他终其一生,都是以人民群众的疾苦为忧,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念。他用自己一生的言行,树立了一个忠实而伟大的人民公仆的光辉形象。
(三)不以领导者自居,全方位、多层次地广交朋友,最广泛地团结人民群众。
周恩来在我们党内担任领导职务将近半个世纪,但他从来都“不以领导者自居”,始终置身于群众之中,与群众打成一片,溶为一体。他经常深入工厂、农村、学校、部队,亲自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战士促膝交谈,与最基层的群众直接接触,体察民情,掌握群众的情绪,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痛痒,征询群众的意见,了解群众的要求,吸取群众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群众的意愿体现在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中,维护群众的利益,为人民群众多办实事。他知人善任,重才纳贤,尊老敬幼,爱民如子,助人为乐,以诚待人,与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相连、息息相关,以至生死相依的深厚感情。
周恩来认为,党的干部要“划一个最大的圈子”,尽可能同各种类型的群众保持广泛的、经常的、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全方位、多层次地与各方面、各阶层的群众广泛接触,多交朋友。可以说,周恩来是我们党的领导人中朋友最多的一位。无论党内党外,上层基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男女老少,国内国外,都有他的数不清的朋友。因此他能博采众长,兼听众议,同时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帮助群众提高觉悟,团结最广大的人们_道前进。他就像一块硕大的吸铁石,具有耳大的吸引力,团结了千军万马在党的周围,为人民的事业共同奋斗。正因为如此,凡是接触周恩来的人,无不感到一种伟大而平凡浑然溶成一体的巨大魅力。工农劳动群众称他为“贴心人”,广大知识分子把他引以为“知心人”,不少民主人士把他看作是“引路人”。真是“人民的总理人民爱,人民的总理爱人民,总理和人民同甘苦,人民和总理心连心。”
(四)大力倡导民主,积极探索执政党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最佳途径。
新中国建立以后,周恩来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出发,根据国内客观形势的变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及时而又科学地提出了“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的思想,并且明确指出,要使民主扩大“就要在我们的国家制度上想一些办法”。他提出:第一,“使人大代表经常去接触人民”。“他们可以从政府不同的角度去接触广大人民,接触实际,看我们的工作是否做得恰当,做错了没有,有什么缺点,有什么偏差。第二,把人民代表的发言,“包括批评政府工作的发言,不管对的、部分对的甚至错的都发表出来。”在人民中揭露政府工作的缺点。并且允许辨论,允许唱“对台戏”。第三,“要进一步使人大代表参加对政府工作的检查”。这是周恩来为探索党和人民政府如何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问题提出的极其宝贵的思想,对于今天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仍然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五)坚决反对官僚主义,防止脱离群众。 周恩来认为,要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就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因为官僚主义“把党和群众隔开了”。官僚主义是脱离群众的原因,也是脱离群众的结果。周恩来投身革命后一贯坚决反对官僚主义。早在1928年,他就严厉抨击了党内“种种政客官僚的卑污恶浊手段”。在延安整风时,周恩来也对官僚主义作了深刻的批判。全国解放后,他把反对官僚主义作为“巩固和改善国家机关”的一个长期重要任务,多次告诫各级领导同志“必须同官僚主义作斗争,经常反对官僚主义”。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当前领导工作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严重败坏党的声誉,危害党群关系。”“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
今天,学习周恩来反对官僚主义,坚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我们加强党风建设,发扬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