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左”反“左”,有右反右,在实事求是地开展两条战线斗争中,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周恩来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始终注意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正确开展两条战线的思想斗争,既重视反右,也注意批“左”,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有“左”反“左”,有有反右。在反对“左”与右两种错误倾向的不懈斗争中,为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扫除障碍,开拓道路。
周恩来认为,右的和“左”的思想“都是不正确的”,都“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他很早就指出要坚决反对‘左’倾会比右倾好些”的错误观点,明确指出:“要知右倾会障碍革命与断送革命,而‘左’倾也同样会障碍革命与断送革命的。”大革命失败后,周恩来既旗帜鲜明地反对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又注意克服李立三的“左”倾错误。全国解放后,周恩来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屡次实事求是地反对经济建设中的各种错误倾向,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斗争,有什么偏向就反什么偏向。他认为:我们应该努力去做那些在客观上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不这样做,就要犯右倾保守的错误;我们也应该避免超越现实条件所许可的范围,不勉强去做那些客观上做不到的事情,否则就会犯盲目冒进的错误。1956年初,他以马列主义的敏锐眼光,觉察到经济建设中出现了急于求成的苗头,勇敢地站出来纠正“冒进”倾向,强调经济工作要实事求是。即使在“十年内乱”中,周恩来在十分艰险的处境下,对毛泽东“左”的指导思想,也极力在可能的限度内表明看法,从实际出发,提出建议,或尽可能从积极方面加以解释和引导。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周恩来始终如一地坚持实事求是,坚一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反对“左”、右倾错误的斗争中,不断克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影响,积极在实践中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规律,因而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主张,制定出实现党的政治主张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并且忠实地、全面地、准确的、创造性贯彻执行。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注重实践,带头实干,讲求实效,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丰功伟绩。西方有些学者说:“假如毛泽东是红色中国的理论家,周恩来就是使毛的理论添上生命力的实行家,周有时还给这些理论略加修饰,使之更加符合实际。”这是不无道理的。
密切联系群众的典范
周恩来为党的群众路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周恩来是首先提出“群众路线”的领导人。早在1929年9月,在他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就专节论述了红军与群众的关系,并且明确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在周恩来一生大量的讲话、文稿中,都贯穿着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思想。他不仅在理论上积极倡导、透辟阐发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而且在行动上始终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心心相印,“永远不与群众隔离”。
(一)心中装着群众,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
周恩来一生的追求,一生的奋斗,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担任总理26年,他始终不渝地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勤务员,人民的忠实公仆,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呕心沥血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建国初期,周恩来就明确指出:“我们的_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直接地或者间接地都是为着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改善。”他认为,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是互相一致的,“因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唯一目的,就在于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而为了充分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又必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周恩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日夜辛勤操劳,忘我工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周恩来认为,无论从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看,还是从近期利益看,经济建设的发展都要兼顾人民生活的改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两者都不可偏废。他指出,为了我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需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但是,他又认为,不能为了发展重工业而忽视人民的当前利益,“直接与人民利益关系最大的是轻工业、农业,轻视这两者就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中充分体现了“要重工业,又要人民”的原则,正确处理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既考虑人民的长远利益,又兼顾了人民的当前利益。
在六十年代初的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周恩来指出,农村人民公社初期产生的“一平二调”的“共产风”,严重破坏了生产力,使人民的生活很艰苦,违背了共产党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他出于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毅然挑起领导经济调整的重担。为了克服三年暂时经济困难,安排好全国各地的粮食调拨,解决好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周恩来废寝忘食,耗尽心血。在他的亲自指挥调度下,使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在受灾后不太长的时间里比较顺利地度过了难关。
在“文化大革命”那极端困难而混乱的环境下,他不顾自己险恶的处境,仍然没有放松经济工作。为了全国人民的利益,他殚精竭虑,不分昼夜地了解和处理经济建设中的各种问题。他万分焦虑地说:“不搞好生产,工人、农民吃什么?穿什么?我们的国家怎么办?”他把个人的生存荣辱置之度外,忍辱负重,力挽狂澜,苦撑危局,才使我国的经济终于没有崩溃。
周恩来晚年,胸前一直挂着一枚“为人民服务”的徽章。综观他的一生,就是为人民谋利益的一生。他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人民的事业,真正做到了为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