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信义”,我在脑海中又浮现一件逸闻。这是周总理自1963年底至1964年初历访亚非各国时的轶事。在访问加纳前夕,该国发生了暗杀恩科鲁玛总统未遂事件。此时,是否按计划访问加纳成了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对此,周总理明确地说:“别人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是要去访问,才表现出我们的真诚,患难见真诚嘛!”于是,总理按计划访问了加纳,并以平等互惠的精神提出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
周总理是不忘恩的人。
他在1946年5月2日接见来访记者时,充满感情地谈到个人经历,吐露了对母亲的深情。他说:
“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38年了,我没有回过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
“提到我个人之事,今天的我、今后的我最为惦念的是把一切给了我的母亲。母亲的墓在曾被日本占领下的江苏省。若能回到家乡,为母亲扫墓是多么幸福啊……。这是将生命献给革命和祖国的荡子必须做的最低限度的事。” 其时,总理说:“若能到母亲的墓地拔拔草也是莫大的幸福啊。”
对周总理的这些字字句句,均令人感到总理对养母无穷无尽的感谢之情。
无论怎样大成,也无论有了怎样的社会地位,也绝不忘记养母的养育之恩,这是一种美好的心灵。我深深地感觉到这种充满人间爱的心是那么丰富、那么温馨。
5.“共存”的心凝聚在周总理的人格中
在总理的言行中,有以“共存的精神气质”,即“以调和、团结、大家为基调,所有的人以及人与自然互相支持,共同生存,共同繁荣的倾向。”
例如,在迎接外国人时,在一些细微的小事上也表现出无微不至的关怀。
对专机乘务员不忘郑重问候的礼节。无论多么疲劳,也不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来,相反,部下因疲劳而瞌睡时,则关爱地让其休息。
总理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不用说中国,整个世界亦均装在他的大脑中。总理私生活严谨,作风清廉,绝不允许身边的人和亲属利用自己的名望牟取私利。
“见大局而不忘细微”,“外表春风满面,内里信念坚定”,“不以自己为中心,完全以对方为中心”,“真正的中国人为国际主义者”,总理总是在民众这片大地上,慈祥地灌注公正的精神。
我认为,周总理的这种“人间像”中凝注了21世纪人类不可欠缺的“共存精神”。
南开大学侯自新校长强调:“最重要的是从周总理的生活方式中学习如何成为21世纪的新人。”对此,我完全有同感。
正因为如此,我在向青年们演讲时多次提出周总理“为人民服务”的哲学和行动。
为他人、为社会活着。这是做人的基础。为他人竭尽全力,实际上为自己开辟人生的道路。不顾他人,实际上也会伤及自身。
可是,日本的教育不教这一做人的基础知识。只考虑自己的利己主义社会,其前途只能是一片黑暗。日本自高自大,只会失去积极繁荣,并陷入国际孤立,整个社会将走向衰亡。对此之有识之士,无不深感忧虑。
在处于极度闭塞状况的国度,日本人怎样才能改变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呢?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认为,今后应该认真学习周总理“为民众献身”的崇高人生。
特别是对日本的青年而言,我诚恳地希望你们铭记周总理的这句话:
“只有不断接近广大民众,才会令人勇气倍增。不能将自己关在屋里,不闻窗外事。应置身于千军万马之中,进而与人们交往,说服、教育人们,并向人们学习,以团结更加广泛的民众一道奋斗。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有勇气,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了不起的勇士。特别是青年,必须要有这种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