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5月,总理在访问南开大学时,突然走进食堂,向一位女炊事员伸出了手。这位炊事员的手上粘满面粉,于是她急忙用水洗手,但一时洗不尽。总理见此,对慌忙的她说:“不要紧、不要紧。”并紧紧地握住炊事员的手。这表现了总理对服务人员的关心。
“学生是谁供养的?”总理正是以此作了言传身教。
3.“革命不畏死”的精神永放光芒
邓颖超女士怀念说:“有一次,我突然收到印着李卜克内西、卢森堡像的明信片,这是恩来寄来的。他在明信片上写着要‘誓死革命,愿我们两人像他们两人一样同赴断头台’。”
青年周恩来向邓颖超呼吁“要学这两人为革命献身”。这是殉难的精神,是崇高的“青年誓言”。
周总理“革命不畏死”的精神表现出这样的信念:
“最光荣的死是为被压迫者战斗而死”。在和平时期,则是为人民勤奋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周总理是这种思想和觉悟的指导者。
这是高尚献身的觉悟,这种觉悟在总理20年代写作的一段诗中可以见到:
“举起那黑铁的锄儿,开辟那未耕耘的土地,种子撒在人间,血儿滴在地上。
本是别离的,以后更会永别!生死参透了,努力为生,还有努力为死,便永别了又算什么?”
总理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断崖峭壁。长时期的磨练,总理已如同任何力量也震撼不了的高山。正因为舍身忘己,总理才能在险恶逆境中向周围放出“希望之光”、“闪烁之光”。我相信,这就是伟大的乐观主义的阳光。
4.“信义者”
“虚伪可以惑少数人于终世,伪惑人类于一时,而绝无惑世界人类于最长时期也。”这是总理在南开学校学习时论文中的名言。
“我平生最烦的是平常人立了志向不去行。”这是青年周恩来留学日本时日记中的话。这反映了总理朴实、清廉的人品。
还有一件逸闻。
1948年冬,一位男性到医院看病,检查结果为肺炎,病情较重。检查人是日本籍护士,她在战前应召为护士.战后作为俘虏被拘留。她非常认真地做了诊断后,开了一周时间的用药。这位曾经留学日本的彬彬有礼的壮年人用流利的日语说:“我很喜欢樱花”。
5年后,国内终于安定了。这位壮年人特地来看望已转往另一家医院的日本籍护士,并招待她吃午饭。这是对那一次治疗的报恩之举。这位壮年就是周总理。
我听到这一轶事时十分感动。总理真是一位深刻的“信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