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参加革命的引路人赵博生
1930年10月,冯玉祥西北军第2方面军的第5路军在山东济宁一带,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孙连仲为总指挥。26路军参谋长原为赵大朴,此人于1930年12月辞职,赵博生接任参谋长。
第26路军下辖2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近4万人。据《国民党军事制度史》(刘凤翰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介绍:
第25师孙连仲(后李松昆),第73旅董振堂、第74旅季振同、第75旅李松昆(孙连仲军投中央军);
第27师高树勋,第79旅池峰城、第80旅施积枢(未到任)、第81旅王恩布(孙连仲军投中央军)。
此外,第26路军还辖有1个骑兵师,师长关树人,下辖:张华棠旅,祝常德旅。
第26路军总指挥部的参谋有中校1人,少校2人,上尉4人,人手不多,还算精干。2000年5月20日,韩振纪子女看望韩振纪的老战友、同为宁都起义的参加者、1955年同时授予中将军衔的孙毅老将军时,老将军回忆:
我和韩振纪都在西北军里待过,彼此相处六七年,参加革命以后,我们两人在一起工作很长时间。在第26路军时,我任中校参谋,韩振纪任上尉参谋,后来是少校参谋。
这一时期的思想状况,《韩振纪历史思想自传》中写道:
几年来苦恼地到处奔走,抓事情困难,驻闲驻不起,回家受不了讽刺,一个青年处在这样的旧社会里,确实无出路,以此对旧社会高度不满。
1931年初,第26路军被调到南京的浦口,又进行了整编。4月,蒋介石调集20万大军,分4路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二次“围剿”。蒋介石任命孙连仲为江西清乡督办,命令该部的2个炮团和骑兵师等部留在江北,总指挥部直属队和两个师,约2.7万人开赴江西。
5月,高树勋第27师首先出动进剿红军,该师第81旅在江西永丰县中村地区被红军歼灭,师部和前去增援的第79旅遭受重创,千余士兵被红军俘虏。韩振纪在其遗留的一个笔记本里记有此事,称“一触而溃,相向殊也”,说明红军战斗力强过高树勋的部队许多。
那时,国民党宣传红军会将俘虏全部杀掉。被俘人员当中有个高邑籍姓暴的中尉,此人懂些中医,爱读书,不久前刚调到第79旅当书记官,老乡们都为他担心,感到其生还希望渺茫。没料到,不久被俘士兵就被红军释放了,姓暴的虽然是个军官,居然也毫发未损地回来了。这件事传开来,给第26路军官兵较大的震动。
此战之后,孙连仲收缩兵力,畏缩不前。这时,有消息传来,蒋介石打算把第26路军的两个步兵师编成第17军,辖第25师和第27师,以第27师师长高树勋为军长,从而架空兼任第25师师长的孙连仲。这样,孙连仲对高树勋产生怀疑。
部队中人心惶惶,都在猜想蒋介石下一步会采取什么措施。韩振纪等人聚在参谋长赵博生处议论,赵博生的意思很明确:孙连仲不会任蒋为之。果然,在一次有众多军官参加的会议上,孙连仲发话,说要把第26路军编为两个纵队,分别由董振堂、李松昆任长官,高树勋余部也将编入,只委任高树勋以前敌总指挥一个空头衔。如此一来,高树勋就会成为光杆司令,但他很知趣,便逗留南昌,称病不归。这样一来,蒋介石只好暂时维持第26路军现状不变。
7月,蒋介石亲自坐镇南昌指挥,共调集30万人,开始第三次“围剿”中央苏区红军。红军主力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全歼上官云相第47师的第2旅、师部特务营、第54师师部和两个旅大部,又乘胜在黄陂围住敌第8师毛炳文等部,歼敌4个团,尔后跳出敌人包围圈,回到兴国境内休整。
蒋介石令第26路军进至赣南宁都。宁都县城东边有一条梅江,西边有座石鼓山,半边被红军包围,蒋嫡系朱绍良部又堵住北路,逼迫第26路军背水一战。据董振堂后来写的“第26路军举行暴动的计划”,当时,第26路军的兵力分布情况为“全部麇集宁都城,周围尽是赤色区域,米菜都买不到。”该军在这一座孤城里处于困境,官兵水土不服,瘟疫流行,蒋介石政府一连几个月不发军饷,部队生活极为困苦,厌战情绪泛滥,不少士兵开小差。
那时,一些河北籍的下级官兵经常聚在一起发牢骚。一次,有个参谋要拉着韩振纪去打牌九,韩振纪好心地对他说:“牌我是不会打,我劝你也不要打,如果让长官发现了要处罚!”这个参谋苦着脸对韩振纪说:“仗这么个打法,咱们没几人能够活着回去,这种日子难熬啊!”不久,这个参谋就私自离开了部队。
在这种情况下,孙连仲却托病跑到上海享乐去了,好几位旅长、师长不在宁都城。上级命令经常不能传达到位,主要官长们常常联系不上,连个回文也没有,各部的中级军官也都无精打采,韩振纪感觉到这支部队快散了,几乎无法再打仗。
孙连仲临走前,决定不再兼任第25师师长,遂提拔李松昆为第25师师长、代理总指挥,张芳昭升任第75旅旅长。很多军官瞧不起这个李松昆,认为他是个平庸之辈。季振同拒不参加李松昆的升官宴会,韩振纪和一些同事去季的住处谈古论今,还听到他讲了不少李松昆的笑话。
这时,国民党内部汪精卫、胡汉民、孙科、唐生智等联合两广军阀反蒋。9月18日,又发生了日本入侵东北的重大事变。在此形势下,蒋介石不得不暂时搁置全面“围剿”红军的计划。
此时,全国人民掀起抗日反蒋高潮。韩振纪和第26路军的同事们心急如焚,当中国的兵怎能不抗日?于是大家联名写信给总指挥部,提出赴前线打日本侵略军的要求。赵博生对韩振纪等说:“凡军官要求参战光复东北,我都转呈上面!”这些信呈上去之后,蒋介石非但不予理睬,还加以申斥,继续命令第26路军“剿共”。
这时,李松昆名为代理总指挥,但管不了事,将领们不听他的指挥,因此,赵博生参谋长实际上掌握着全军。
赵博生是河北沧县人,比韩振纪年长七八岁,个子高高的,很精神。他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在西北军参加北伐战争,是中国最早的特种兵作战专家。他富有才干,接受新思想,有强烈的革命意识。他为人正直,生活朴素,平时和士兵摸爬滚打,在第26路军中威信很高,有相当强的号召力。
红5军团第一任政委肖劲光回忆:
第26路军的起义,与伯坚的影响和具体工作是分不开的。季振同就曾对我说过:“我参加红军,第一是相信毛主席,第二是相信刘伯坚。”第26路军老一点的官兵,很多都认识刘伯坚。暴动以前,他积极做第26路军上层军官的工作,参与了起义的策动,并亲自把起义部队迎接过来。赵博生同志是起义的核心组织者。他原是第26路军参谋长,为了争取季振同起义,他从中做了很多工作。
(《肖劲光回忆录》第97~98页、第109页,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韩振纪从在第26路军总指挥部开始,一直到以后的红13军、红14军,与赵博生相处时间最久,《韩振纪自传》中写道:
宁都起义的胜利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伯坚同志在西北军中的影响很大,实际上代表党,核心组织、指挥者是博生同志。博生与党组织的联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大革命时期,他与伯坚等熟悉,与党发生联系,有老渠道,是中央苏区发展的特别党员。博生对我说过,在中原大战结束后,他和董振堂即有带部队投向共产党的准备,而且派人与党组织联系。部队到江西以后,他二人又派人,几经周折,终于联系妥了。苏区那边还派人到部队来过。博生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争取了董振堂、季振同等。
李青云(第26路军中共地下党组织负责人之一)在1932年《宁暴经过的报告》中讲:
上海共产党中央1931年6月派王超、袁血卒、李肃来建立第26路军的党组织。此时正当三次战役开始,第26路军正是由宜黄开往东坡的时候。在宜黄介绍李青云、赵博生二同志入党。因部队行动并未成立支部,当即派李青云同志到上海报告26路军情形。8月李青云回来宁都执行了中央的正确指示,成立干部支部、士兵支部和特别支部。
(摘自《中共党史资料》第11辑第300页,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中央档案馆研究室根据档案原件整理。)
1932年6月30日,董振堂所写的《宁都起义经过》中讲到有关党组织建立的过程,摘要如下:
我与博生同志在山东济宁东北郊外开了个会(注:1929年),决定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俟开到来江西加入红军,并以李青云同志到中央去,这一去空了未找到,回来队伍已到江西了(1930年1月底)。这时候,我们更找到刘振亚同志,同青云同志到河南,到南京才找到了向导,青云才同中央接上头。中央对我们说:你们由实际工作中表现。中央并派人来领导和训练,当时党决定在第26路[军]的工作和宣传大纲,并拟定了暴动的两个方法。
(《中共党史资料》第11辑第291页)
上述有些说法值得研究。例如关于赵博生是上海党中央领导下的第26路军地下党支部发展的党员,还是中央苏区发展的党员,韩振纪与李青云的回忆有所区别。董振堂的报告中所讲的内容,与韩振纪的回忆有共同之处,即赵博生与党发生联系自有一条线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