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开新局面”
据韩振纪子女回忆,早在1940年10月黄桥战役胜利后,陈毅见到韩振纪问道:“你们打仗,有什么好经验?”韩振纪随口说道:“我们只是注意抓了武器装备的维护工作,武器好使!”陈毅听后哈哈一笑说:“老韩在这方面是内行人呢!”周围在场的人们听陈毅这么一讲,都预感到后边肯定有故事。
军事工业是当时中央要求发展的四大项重点工作之一。根据中央档案馆相关卷宗文献,1941年初,朱德、彭德怀几次就发展我军军事工业发出电报指示。4月,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兵工建设的指示》,要求各根据地进一步加强军工生产。
新四军军工的基础薄弱,在黄桥战役前,刘少奇(皖南事变后,刘少奇公开担任新四军政委,就不称胡服了。)就有相关考虑,准备成立一个有规模、实行统一领导的军工部。
韩振纪是直隶甲种工业学校机械科4年毕业,在红军干部中属于凤毛麟角式的人物,由他来担当这项工作比较适合。韩振纪奉命赶到军部后,陈毅代军长转达了少奇的指示,由他任新四军军工部部长兼政委,牵头组建、领导军事工业。陈毅代军长还说:“让你当军工部长是白手起家,打开新局面!”“打开新局面”这5个字很对韩振纪的脾气,因此,当这个军工部长,他在意外的同时还是很有信心的,搞这项工作符合他少年时工业救国的志向,于是十分高兴地接受了这项任命。
《韩振纪历史思想自传》表格中填写:
1941年春 新四军军工部部长兼政委 主要证明人 赖传珠 党内职务 军直党委委员
这一时期,新四军军部除司令部、政治部以外,下面还设有供给部(原为司令部军需处),部长宋裕和,副部长叶进明;卫生部(原为司令部军医处),部长沈其震,副部长戴济民、崔义田,顾问罗生特(犹太人,生于当时尚属于奥匈帝国领土的乌克兰利沃夫,是奥地利泌尿科医学博士,1941年3月到盐城);“抗大”5分校,校长陈毅(兼),副校长赖传珠(兼)。后来,供给部、卫生部曾合并为供卫部。军工部与上述几个部都是军直属部门。据孙象涵、李仲麟、王新民、田汝孚、吴运铎的回忆文章:
皖南事变以后,军部决定组建新四军的军工部,以便集中精力进行较大规模的军工生产。经过筹备,军部军工部于1941年1月在盐城县冈门镇宣告成立。韩振纪任部长,吴师孟、孙象涵任副部长。
(《后勤工作回忆史料》:《新四军的军工生产》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
上文说新四军军工部成立时间为1941年1月,《赖传珠将军日记》摘录:
1月20日,宋(裕和)、张(凯)、韩(振纪)来谈工作及组织问题。 2月13日,韩部长来此谈问题。
据此,新四军军工部正式成立及韩振纪任该部部长的时间应为1941年1月底。
军工部刚成立,韩振纪便请军部下令陆续把下边的一些军工单位调来集中,计有:皖南原新四军军部修械所;原新四军第2支队后归苏北指挥部供给部的修械所;原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3纵队在曹甸战斗中缴获的顽军修械所,工人50余名,发动机1台,车床1台,镗床1台;原八路军第5纵队1支队(后改为3师7旅)解放阜宁县东坎镇时收编顽军的修械所。这个修械所有技术工人近百名,有车、刨床4台,八匹马力柴油机1台,虎钳20余台,大小熔铁炉各1套,生产手榴弹,修理枪械,年产能力手榴弹五六万颗;新四军第1师供给部在江苏省东台县角斜镇成立的修械所,这个所在业务上也归新四军军工部领导。后来,又有起义顽军的手榴弹厂等厂(所)被并入军工部。
新四军军工部成立时驻在盐城冈门镇,韩振纪把兵工厂所有的大小机床、原料、器材及技术工人,集中起来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从此,新四军的军工事业进入一个规模化的新阶段。
吴师孟,1927年秋收起义时参加红军,原为新四军第1支队军需主任,皖南事变中突出重围到达江北,由军供给部调来任军工部副部长。孙象涵,教过书,懂机器制造设计,曾任八路军第5纵队3支队副司令员;李友生,原皖南军部修械所所长,调任军工部机关党总支书记(一说军工部政治部主任);吴容,负责人事工作。军工部机关设立3个科:工务科,程望(同济大学肄业)任科长,他是1941年春节前由新四军2师调来的(见程望:《对1师军工部的回忆》);田汝孚(原3师7旅修械所修械所所长)任副科长。工务科辖一个专门研究火药和雷汞制造的研究室;材料科,喻松岳(自军供给部调来)任科长,成登明任副科长。材料科还管理着一座化铜炉,制造子弹壳、炮弹壳的材料;总务科,戴剑溪(由新四军2师调来)任科长。
二、边生产、边打仗、边转移
军工部的工作,由赖传珠参谋长具体领导,在紧张的战事之中,韩振纪及时向他汇报、请示,两人之间的工作联系越来越多。
韩振纪领导新四军军工部,在冈门镇南寺大庙里迅速建立起迫击炮弹厂和修械厂,在盐城西郊建立了手榴弹厂,主要任务是制造地雷、手榴弹、翻造枪弹、修理枪械,研制内装黄色炸药的八二迫击炮弹等。
到了1941年3月,军工部成立一个月后,韩振纪领导的军工部就扩大为7个工厂:第一厂为机械加工厂;第二厂造手榴弹;第三厂造子弹;第四厂为铸造厂;第五厂为零件厂;第六厂为木工厂,做箱子及手榴弹木柄;第七厂是修械厂。这7个厂的负责同志有焦立德、管墨林、房林、杨松先、朱培荣、吴大贵、王天华、邹奎胜、郭浩然、朱遵三、庄大铭等。(以上内容摘自孙象涵、李仲麟、王新民、田汝孚、吴运铎的回忆文章《新四军的军工生产》)
军工部是生产单位,同时也是战斗单位。日军经常派出武装汽艇,在水网地带横冲直撞,到处寻找我军工部的行踪。军工部曾3次遭日军袭击,两次遭飞机轰炸,环境极为艰难。韩振纪领导军工部各单位,既要组建兵工厂,坚持生产,还要应对敌人袭击,随时准备打仗、转移。军工部所有同志冒着生命危险,生产出大批武器弹药供新四军将士杀敌。
新四军军工部得到了苏北盐城一带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军工厂的人员,除一部分技术工人来自敌占区之外,大部分是当地群众自愿参加的。军工部经常移动,所使用的厂房、车间,也都是老百姓提供的牲口棚、住房或场院。各厂虽然自有一些工具,但碾子、大铁锤、筛网等都是向老百姓临时借用的。在日伪“扫荡”时,有些伤病员及妇幼来不及转移,就在老百姓的帮助下分散隐蔽在各村里。
孙象涵、李仲麟、王新民、田汝孚、吴运铎的回忆文章中也讲了新四军军工部第一次转移的情形﹕
军工部成立不久,日本飞机轰炸冈门镇,军工部便迁往盐城以东的大佑棉垦三区继续组织军工生产。驻盐城南洋岸的3师7旅修械所遭日军飞机轰炸后,也迁往大佑三区,并入军工部。
《赖传珠将军日记》摘录:
3月1日,叮嘱后方工作部署及兵工厂造子弹法。 3月22日,大雨,终日未止。早晨去抗大参观试射迫击炮及山炮,射手很好。去电指示军工部及宋(裕和)部长解决炮弹问题。据悉,各方敌人均已撤退。现苏北敌不到600人。 3月23日,布置军工部的警戒任务。
新四军的装备简陋,武器弹药奇缺,为尽快让前线得到武器弹药补充,韩振纪不墨守成规,决心打破修修补补的现状,大刀阔斧地搞起来。3月29日,他向赖传珠参谋长作了汇报,两人经过研究,决定扩大工厂的生产规模。
要扩大生产规模就必须有一批兵工方面的技术人才,那时,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从大城市请人很难,韩振纪决定在自己队伍中培养,在实际工作中学习、锻炼。吴运铎回忆:
军工部长韩振纪找我谈话,他说:我军作战的武器主要是步枪和手榴弹,没有子弹是不能作战的,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子弹厂。我知道你没造过子弹,但我们军工部谁也没干过这行当。为了尽快掌握生产子弹的技术,决定让你去组建一个研究所,也就是实验工厂。
(曹晋杰:《“中国保尔”吴运铎的故事》《福建党史月刊》 2004年第4期)
吴运铎原是皖南军部修械所车间主任,他调来军工部后,按照韩振纪的指示,带着一些工人和家属,组成了实验工厂,对外名称是第3分队,他担任政治指导员兼工务主任,后又调来朱遵三负责全面工作。
三、丰富的化学知识让外国友人吃惊
那时条件太差,新四军军工部的兵工厂不可能制造新弹壳,只能搞复装子弹,就是到各处收集旧子弹壳,然后填火药、嵌入子弹头,加工成新的子弹。复装子弹,火药的来源是个大问题,为迅速开展工作,完成生产任务,韩振纪亲自上阵,带领大家研究,攻克技术难关,自己生产火药。
韩振纪对军工生产的要求一丝不苟,经常到各厂的车间里去,随手拿起产品仔细查看,或者亲自参与做火药爆炸试验,如果被他发现产品不合格,便立即命令返工,毫不含糊。
当时,在新四军工作的国际友人德国记者汉斯•希伯(出生于原奥匈帝国,现为波兰)和奥地利医生罗生特对新四军的军工厂很感兴趣,韩振纪就陪同他们参观,并亲自为他们讲解炸药的制作,由基本原理介绍到如何使用简陋工具进行安全的生产都进行详细介绍。韩振纪的化学知识如此丰富,工人掌握技术速度之快,令两位外国友人都感到吃惊,他们对军工部的工作连连称赞。
军工生产需要大量的铜、铁、焦炭、油料、木料、化工品等,这些物资多数是被日军控制、禁运的。韩振纪动员各部门多方寻找原材料,他还向刘少奇提出,设法通过宋庆龄和国际友人援助解决原材料。希伯的夫人路过盐城去上海,刘少奇找她谈话,特地委托她通过国际关系为军工部解决了一批无烟火药。后来,韩振纪又多次奉命参加“涉外”活动,并处理与外国人有关的事件,有老同志说他与军事外交工作很早就有缘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