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望在《对一师军工部的回忆》一文中记述: 8月,军工部在淮河故道羊塞附近重新集结,准备恢复生产。
1941年8月5日,鉴于“敌占盐城后,苏北水网地区已为敌人控制,在苏北建立华中总的战略根据地之任务现已无法达到。”“在‘扫荡’以后地区缩小,学校、工厂一部受损失,已不能全部恢复”,新四军军分会对于部队缩编的情况作出决定(摘要):
抗大5分校及鲁艺分开,由第1、第3师办理。工厂亦分给3师及1师办理。以后各师及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应自行独立解决,并自己训练干部,开办与整理手榴弹厂,子弹亦须自行设法,不能倚靠军部帮助。军部只留司令部、政治部、华中局及高级党训班,总共缩小至三四百人,附1个警卫营,在1000人(原6000余人)以下。 (上述内容见《新四军文献》第2卷第216页)
8月下旬,敌伪苏北夏季大规模反“扫荡”结束。姚大伦的回忆文章中说: 韩振纪召开干部会议,传达了陈毅、刘少奇的指示:在敌人后方艰苦斗争条件下,大型、集中的兵工厂已不适应当前环境,要求分散小型的形式,更好地组织生产,支援前线。
五、八个月创下华中军工的老底子
1941年9月底,新四军军工部分散完毕。尽管新四军军工部结束了,但中央对他们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坚持生产、发展生产的经验仍然十分重视,特发电要新四军军部上报军工部的工作经验材料,以向其他大区的军工战线推广介绍。
1941年12月,韩振纪已经到“抗大”5分校任校长了,军部还让他亲自写这份材料。韩振纪用了一个通宵,赶着写出来一个初稿,然后与赖传珠参谋长再三研究之后定了下来。
12月16日,军部将军工部的这份工作经验材料报送延安集总叶剑英、左权。集总即第18集团军总司令部。这个材料署日期为1941年10月,正是军工部结束之时,报告题目为《新四军关于军工部成立经过及经验教训》。其中“成立经过”前边已述,仅将“经验教训”部分摘录如下:
工厂管理之经验教训
(一)敌后变化、交通便利地区,不适于建设笨重的工厂,特别是重大机器不能转移,易受损失。 (二)淘汰落后的流氓工人,成立工会,以政指为工会主任,加强工人教育,能提高工作热情。 (三)严密的科学分工,确定每部门及各个人的生产标准,尽量消灭消极怠工现象。 (四)提出各种竞赛,培养个别突击队员,能做生产标准。 (五)建立发明奖励制度。生产超过规定,新的奖励制度及加工有工资奖励制度,生产工具及生产方法均有大的改善,生产亦大的提高,如求新的机器、人员、对炮弹的生产比四、五月超过两倍,其他厂均超过一倍以上。
关于技术的经验教训
(一)制[造的]迫击炮弹威力及形式,一般与大厂出品差不多,但[压][铸]造均匀不够,仍有缺点,特别表现于制药方面,如信发内的起爆(发)[药]都不好,唯有将适量的炮弹炭(以其纯洁程度燃烧后无渣为好,一般的硝75点、磺15点、炭10点为宜)压为极细变化黑色而有亮光,手摸时润滑如粉为止。再将压成厚片(越坚固越好),(夸)[砸]为碎粒,装手榴弹或炮弹比普通黑色药增加一倍以上的威力,可产五六十块以上。我们曾借柴油公司的柴油机一部作为压药机,舂豆饼机一部作为碎药机,与大工厂制药机差不多,每日可压500多斤药。已装置好,第一日开工即遭鬼子“扫荡”损失。 (二)因为买的硝酸、水银成分不同,往往制成雷汞(即硝化汞)时收效小,不能将炮弹内炸药全部起爆。据经验,市场上买的不纯洁硝酸制成的雷汞,比纯洁的浓石硝制成的效力较大。 (三)炮弹药内棉药,自制的效力与原造的差不多,因买不到硫硝酸,不能自造使用。又有,收集民间棉花药及旧炮弹的棉花药力量极不一致,影响炮弹射程不一致。 (四)子弹头外用铜片造成的铜壳,内灌铅,八次手续可制作成一个弹头铜片。因生的铜片太厚,每铳一次(炮炸)[膨胀]程度不够,以致子弹打出时弹头炸裂,影响射程及命中,效力不良。后改用铝锡合金子弹头,命中射程都好。100米达内可穿透79日本铜帽两(会)[层],但枪弹内易生锈,不能多中,有连打十数枪而炸枪的。现根据兵器制法规定造法,炮弹头已成功,但生产速度太慢。 (五)手榴(制黑色药的)弹壳皮厚,内弹药应多,破片其效力才大。薄皮的小手榴弹炸片多,但不能采伤敌人,效力小。 (六)黑色药的制法以硝、磷、磺与木炭。 (七)铁模子、铁榴弹壳比翻沙铸的要好:第一,每只铁模(针)[计]67斤,可以携带走;第二,可将按木柄的钉孔铸出来完了。(另)第三,生铁水灌入铁模裂聚[?]冷却易变燃爆炸为碎片。 (解放军档案馆《新四军抗日战争史资料选编》第9卷第216~218页)
这个总结材料很全面,当年的新四军军工部设备简陋,技术水平也较低,韩振纪领导军工部在改进、研制黑火药、配制雷汞、复装步枪子弹、生产手榴弹和迫击炮弹等方面作出重要的努力和贡献,而且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同时,该材料对军工生产的经验教训方面也作了认真分析,客观地为各根据地军工生产提供了有益借鉴,这些都体现了韩振纪和新四军军工部的战友们为革命事业负责任的精神。
由于军工部组建时间短,条件有限,环境残酷,规模受限制,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人员对兵工生产管理和弹药的知识还在摸索、学习的过程中,后来有人在文章中提到其他一些问题,例如原材料匮乏、采用代用品造成损失、安全措施不够及迫击炮弹没有作好防潮措施等,这些问题都存在。
新四军军工部从成立到撤销只有八个月,中间经过反“扫荡”3次转移,主要任务还是修理枪械和仿制弹药,其能力有限,但这是新四军自力更生,从零散生产到集中规模生产的转折时期。韩振纪领导新四军军工部摸索、试验并总结了在残酷战争环境下,进行相对较大规模军工生产的组织形式和方法,领导军工部在工厂管理方面,进行“严密的分工,确定每部门及各个人的生产标准”“提出各种竞赛,培养个别突击队员”“建立发明奖励制度”,这些在当时来说都是十分先进的。韩振纪是我军军事工业生产规模化、管理系统化的开拓者之一。
军工部培训了一批军工技术骨干,学习和掌握军工生产知识和技能,军工部撤销后,这些同志继续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分散开展军工生产,新四军第1、第2、第3师军工部的生产主要是依靠这些同志搞起来的。
吴师孟带40多位干部和工人,从苏北阜宁出发,穿过日军封锁,到达盱眙县翟庄,领导成立了新四军第2师军工部,下设修械厂和榴弹厂。1942年8月,吴师孟在盱眙县翟庄病故。
孙象涵在阜宁县大施庄领导成立新四军第3师军工部,下设机工厂、铸工厂和复装子弹厂。
程望先到3师军工部,后到1师,4月份在启东县海复镇成立了新四军1师军工部,罗湘涛任部长兼政委,程望任副部长兼工务科长,下设修械所、子弹车间和榴弹车间。程望,后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军工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交通部副部长等职。
八个月的军工部,为以后新四军军工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韩振纪和他的军工战友们对人民军队轻武器生产的创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韩振纪是新四军军工部的第一任部长,1945年2月,军部又曾派韩振纪到江南“筹组军的军工部”,当时,由于战事紧张,不具备条件,再有形势变化,未能搞起来。直到抗战胜利后,华中(华东)才又成立军工部,孙象涵、张藩、汪道涵、程望等先后任部长,他们都是我军早期军事工业的创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