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窝会议后,西路军领导人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名义将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最后一次会议通过的决定报告中央及军委。
三月十四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组成人员徐向前、陈昌浩、李特、李卓然、程世才、王树声、曾传六联名致电中央及军委:
(一)今天血战,部队无弹,饥渴,损失甚大,已战到最后,现存两团余兵力,伤亡及牺牲团级干部甚多,只有设法保存骨干。
(二)军政会决定徐、陈脱离部队,由卓然、先念、李特、传六、树声、世才、黄超、国炳等组工作委员会,先念统一军事指挥,卓然负政治领导,受工委直接指挥。
(三)西路军坚决执行党中央正确路线,绝无对南下时期曾一时反五次“会剿”,这是国焘错误,从未继续。不过对敌情、我力、地形的特情,西路军原力并不能单独战胜二马。望重新估计各军和客观事实。[378]
这样就将石窝会议上确定的徐向前、陈昌浩脱离部队,由李卓然、李先念组织西路军工委领导西路军余部进行斗争的决定报告了中央和军委。这是西路军领导人通过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他们自己作出的决定,而不是中央作出的决定。我们注意到,西路军领导人虽然将西路军领导机构变动的情况报告了中央,但在报告的同时就已经开始执行。这就说明他们不是报请中央批准石窝会议的决定,而是在他们作出决定后按程序报经中央备案而已。按说象关于徐向前、陈昌浩离开部队,西路军领导机构重大变动这样的事应该事先报经中央批准。可是我们看到西路军领导人在当时通信联络畅通的情况下,却未经中央批准就自己作出了决定。西路军领导人这样作显然是不寻常的。现在我们尚未发现中央在收到这封电报的复电,不知道中央在收到这封电报后在复电中又提出了什么意见。我们在这封电报中还看到,西路军领导人还是坚持认为西路军是执行中央正确路线的,西路军的失败是由于敌情、我力、地形的限制,西路军本来是不能战胜二马的。这就说明西路军领导人向中央申辩西路军失败不是他们自己的责任问题。
对于下一步西路军的具体行动方向,石窝会议也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有的人提出沿祁连山往东打游击,可以伺机打回陕北去。有的人认为,目前东面敌人重兵云集,正严密搜索,如果向东,易遭到敌人锋芒,难以突破堵截回到陕北,不如沿祁连山西行,摆脱敌人追击,寻地休养生息,再图他举。两种意见,一时在会上未能统一。因此,会议只是初步提出了分兵的意向,由于要趁夜色躲避敌人的追击,会议并没有对分兵的具体安排和时间做出决定。三月十四日午夜时分,部队开始分散转移。至此,西路军西进的战略行动以失败而告结束。[379]
三月十四日深夜,在转移途中,新成立的西路军工作委员会就行动方向进行了磋商,最后确定分兵三路的方案。第一,将三十军剩下的五个营,共一千余人编为左支队,由李先念、程世才和李天焕带到左翼大山打游击,总部直属队剩下的十几个干部与三十军一块行动。第二,九军剩下的六百多步兵和一百多骑兵编为右支队,由王树声、朱良才带到右翼大山打游击。第三,剩下的彩病号及妇女、小孩千余人,组成第三支队,由张荣为队长在祁连山区活动。[380]
西路军工委在做出分兵三路的决定后,就将这个决定报告了中央和军委。三月十五日十九时,西路军工委致电军委主席团、党中央:
(一)为适应目前战略环境,为保存力量,分为三大支队行动。张荣率十五团及彩号及特务团一部为一支队,约一千余人,枪百余;树声率二十团及骑兵两连共约七百人为一支队;先念率三十军之基本主力约五个营为一支队,工委会随此支队行动。今晨到祁连山脚的番人地区,距龙首堡约两天路,地形险要。明日拟在此休息。
(二)现马敌仍以全力对付我们,现因我军分散活动,彼也分散兵力。
(三)地形及粮食、弹药没法解决,刻下不能(有)较大的活动,且难(以)持久。
(四)我们极望援西军迅速渡河,以达配合主力消灭二马,决定甘北之目的。如何请示。[381]
我们看到,西路军工委将分兵三路的决定报告了中央和军委,并将当时面临的敌情及西路军弹药、粮食缺乏的情况一并电告中央,同时表示极望援西军迅速渡河配合西路军作战。
三月十七日,中央及军委复电李先念、李卓然:
(甲)同意你们成立工委会,并分为三路游击。
(乙)你们应以主动的游击战争,独立争取自己的生存及发展,反对过去靠人而不靠己被动而非主动的机会主义路线,过去领导一贯违反中央及军委指示,致陷西路军于今日地位,你们应该坚决反对此种错误路线,而在新的精神上执行主动的依靠自己与群众力量的方针。
(丙)东北军调豫、皖,兰州、平凉、固原等处由中央军接防,我们四军、三十一军现到镇原不能西进。
(丁)顾祝同已电二马停战,但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因此,你们行动应完全放在独立自主的方针上面。[382]
在这封电报中我们看到,中央首先表示同意成立西路军工委及分兵三路游击的决定。中央对原西路军领导人提出了严厉批评,指出“过去领导一贯违反中央及军委指示,致陷西路军于今日地位,你们应该坚决反对此种错误路线,而在新的精神上执行主动的依靠自己与群众力量的方针。”,由于国民党中央军接防,对援西军构成严重威胁,因而援西军到镇原不能西进,因而中央要求西路军工委领导人要把行动放在独立自主的方针上面。
这样我们看到,在西路军失败之际,石窝会议决定西路军领导人徐向前、陈昌浩离开部队,成立了由李卓然、李先念负责的西路军工委,领导西路军余部继续进行斗争。随后,西路军工委决定兵分三路,在祁连山中进行游击战争。
(2)对石窝分兵的历史评析。
我们看到,西路军到达石窝山时,能够集合起来的西路军余部还有三千余人。此时的西路军已经失去了反击的能力,而马家军却集结重兵向西路军扑来,西路军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在这个时候,西路军领导人徐向前、陈昌浩却离开了部队,而后西路军兵分三路在祁连山中进行游击战争。
当时最迫切的任务是如何能够使这三千多人的西路军余部得以保存下来。在人心涣散,士气不振,编制已经被打乱的情况下,如果西路军领导人留在部队,就可以形成部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稳定部队的作用,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聚敛人心,鼓舞士气,团结一致,共同奋斗,摆脱马家军的追击,达到保存实力的目的。但是我们却看到西路军领导人在西路军余部生死存亡的关健时刻离开了部队。
随后,西路军余部兵分三路。从兵力分布看,左支队是主力,有一千余人,右支队是支队,有七百多人,约相当于左支队的一半。这两个支队是由作战部队编成的游击支队。而第三支队由伤病员、妇女、小孩组成,除了一百多人的保护部队外,这部分人没有什么战斗力。
一般来说,分兵有利于隐蔽进行游击战争。兵力分散后,目标就缩小了,也有利于突围,求得生存和发展。当时要进行游击战争,西路军余部就不能都集到一块,必须进行分兵。因而当时分兵是必要的。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作战部队得以保存的角度上来进行分析。如果一块转移,必然行动缓慢,在西路军余部战斗力已经大为减弱的情况下,作战部队不能迅速转移,在马家军的进攻下必然会全军覆没。分兵后,就提高了作战部队的机动能力,使得作战部队能够迅速摆脱马家军的追击,得到有效保存。
我们看到,分兵后右支队和第三支队在马家军的冲击下很快溃散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右支队和第三支队溃散的主要原因还不是因为分兵所致,而是因为他们活动的区域仍是马家军搜捕的区域。以当时西路军余部的战斗力根本无力对付马家军的进攻,因而右支队和第三支队的溃散是必然的。
而向西转移的左支队却得以基本保存,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左支队得以基本保存的原因:一是向西转移,迅速脱离了马家军的防区;二是得益于石窝分兵,将伤病员、妇女、小孩分离了出去,提高了左支队的机动能力;三是右支队和第三支队牵制了马家军,减轻了左支队的压力。
我们要正确评价这三个原因在左支队顺利转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认为前两个原因是左支队得以基本保存的主要原因。而在这两个主要原因中无疑左支队的转移方向又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因为如果左支队也向东部转移,迎着马家军搜捕的方向行动,既使在已经将伤病员、妇女、小孩分离出去的情况下,以当时左支队的战斗力也是难以抗衡马家军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左支队的溃散是必然的。因而我们说向西转移是左支队能够得以基本保存的最主要的原因。同时,如果当时不将伤病员、妇女、小孩分离出去,就会严重影响到左支队的机动能力,这样左支队也就难以及时摆脱马家军的追击,避免全军覆没的命运。因而我们说将伤病员、妇女、小孩分离出去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右支队和第三支队的活动对左支队的顺利转移起到了一定程度的配合作用,但绝不是左支队能够得以保存的主要原因。因为如果马家军要进攻左支队,右支队和第三支队已经难以构成制约马家军进攻的威慑力量,凭当时右支队和第三支队的战斗力也难以抵抗马家军的攻击,牵制住马家军的主力,因而过分夸大右支队和第三支队对左支队转移的策应作用是不适当的。我们既要看到右支队和第三支队在左支队转移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程度的配合作用,又要看到这并不是左支队能够顺利转移的决定性因素。弄清这个原因就有利于我们对石窝分兵作出正确的估计和评价。
石窝分兵时,将彩病号、妇女、小孩分离出去成立第三支队是不得已的办法,否则作战部队就会被拖垮。分兵后,作战部队就减轻了负荷,具有较强的机动性。这个时候作战部队就应该向远离马家军的方向前进,因为当时西路军作战部队的战斗力是难以反击马家军的,稍有不慎就会全军覆没。可是我们却看到,左支队迅速向西部转移,脱离了马家军;而拥有左支队一半兵力的右支队却向东转移,结果在马家军的冲击下最终溃散。从右支队的失败中,我们不能不说行动方向错误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至于石窝分兵时,将彩病号、妇女、小孩分离出去是否是必要的呢?我们今天的评判是:如果当时作战部队能够带着彩病号、妇女和小孩转移,却将他们分离了出去,这就是一个失误。如果当时彩病号、妇女和小孩已经严重影响了作战部队的行动,为了摆脱马家军的追击,迅速进行转移,就应该采取果断措施,将他们分离出去。这是为了作战部队转移而采取的必要措施。我们从石窝分兵后,左支队在向西部转移过程中并没有发生过什么战斗,这样就使我们进一步推测,如果第三支队跟着左支队转移,会不会一样可以摆脱马家军的追击而得到保全呢?由于我们现在缺乏这方面的资料,现在也只能作出一定程度的推测,难以得出确定的判断。
我们注意到,在石窝会议讨论西路军余部行动方向时就有两种主张:一种是沿祁连山往东打游击,伺机打回陕北;一种是沿祁连山西行,摆脱敌人追击,再图他举。由于这两种主张争论比较激烈,因而在会上一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根据我们现在所掌握的文献资料,还难以判断在会议上持这两种观点的高级干部到底是什么人,但是随后我们从西路军余部的分兵中却可以看到,西路军作战部队分为左支队和右支队,右支队向东进行游击战争,左支队向西进行游击战争。这种分兵方式似乎是在西路军余部行动方向上出现分歧而又意见难以取得一致的情况下,双方经过妥协,采取了折衷处理的结果。
现在我们还不知道,右支队中的指挥员是否就是在会议上主张向东走的人,左支队中的指挥员是否就是主张向西走的人?但是我们从右支队后来溃散而左支队得以保全的不同结局中可以得出结论,当时右支队的行动方向是错误的。西路军工委领导人最终同意了右支队的行动方向,这就表明他们对右支队的损失起码应该负有领导上的责任。从当时西路军余部在行动方向上的争论及最终导致西路军分兵的结局来看,西路军工委领导人这样做可能也有不得以的原因,这是由于当时他们还没有必要的权威所致。如果西路军领导人留在部队就会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看到,西路军失败之际,正是全军上下应该团结一致,鼓舞士气,凝聚人心,共同对敌,保存余部的关健时刻,西路军领导人徐向前、陈昌浩却脱离了部队。西路军余部随后兵分三路,在祁连山中进行游击战争。由于选择了错误的游击方向,右支队和第三支队被马家军冲散,而只有左支队在历尽千难万险后才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指引下走出了祁连山,到达了新疆。
5、关于徐向前、陈昌浩离开西路军及其归宿问题的评析。
我们知道,石窝会议决定徐向前、陈昌浩离开西路军前往陕北汇报工作。下面我们就首先引用徐向前的回忆来简要了解西路军领导人徐向前、陈昌浩离开部队前往陕北途中的基本情况,而后对他们离开西路军的问题进行简要的评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