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机断专行问题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古话,指的就是军事指挥上的机断专行问题。寓于其中的经验教训,不知是用多少人的流血代价,才换来的。[评点:这些古典名句,哲理名言,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引用的时候,必须要和西路军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否则就会成为泛泛之谈,大而无当。]对于一支独立作战的军队来说,指挥员能否根据作战任务和战场情况,机断专行,灵活制敌,往往能对战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评点:对,战场指挥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战场实际纷纭复杂,千变万化,许多重大问题,要靠身临其境的前线指挥员随机应变,“先斩后奏”,果断处置。[评点:西路军领导人做到了吗?成效又如何呢?在红九军西渡问题上,在西路军西退问题上,在西路军全部撤离永昌、山丹问题上,在高台止步问题上,在西路军一月二十一日一时要求东返问题上,在西洞堡战斗后,重返倪家营子问题上,在撤离倪家营子突围转移问题上,在徐、陈离队问题上……,难道西路军领导人没有“先斩后奏”的实例吗?问题是这些“先斩后奏”的行动有不少在事后证明是错误的。就是向中央报告情况后,中央也多是尊重西路军领导人意见的。]驾驭战局,指挥战争,如果不敢从实际出发,独立判断情况,定下决心,而是翘首望天,一切唯上,这叫盲目性、机械性。要想不受战争实际的惩罚,是不可能的。[评点:这些原则性的话都对,作者说这些话,是为了引领下文。不过,我们要问的是,西路军受到惩罚,难道仅仅是因为机械执行中央指示造成的吗?到底什么是机械执行中央的指示呢,是建立根据地,还是三进倪家营子呢?作者能不能给我们以有说服力的回答呢?西路军在河西如果不建立根据地,象作者想的那样,径直往西直达安西,但是到了那里,却又获得不了苏联的武器装备,更不能西退新疆,西路军该怎么办呢?陈昌浩要从威狄堡三进倪家营子,难道是中央要他这么做的吗?根据呢?又说东进突围没有中央的命令,陈昌浩有顾虑,中央在西路军二进倪家营子前就已经将西路军行动方向的自主权下放给西路军领导人了,陈昌浩又顾虑什么呢?过分强调陈昌浩机械执行中央的命令,其用意又是什么呢?]
西路军的失败,与战场指挥上的缺乏机断专行,密切相关。[评点:这要看怎么理解。在一定程度上看,是中央太迁就西路军领导人了,当然这是由于西路军尚未置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绝对领导之下造成的。]造成这种状况,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上级统得过死,未给战场最高指挥官以应有的自由权。[评点:这种自由权是什么呢?]西路军虽负着一个独立作战方向的战略性任务,但每一步行动,均需请示报告,不折不扣地照上级指示去办。上面叫往西就往西,叫往东就往东,叫停就停,叫走就走,指挥员毫无机动自主的权力。[评点:这些话不符合史实。西路军领导人竟然置中央要求以红九军为中心的红四方面军三个军留在河东击破南敌的指示于不顾,令红九军渡过了黄河。未经中央同意,就开始了西退的行动。中央要求西路军建立永昌、山丹根据地,然后相机占领肃州、安西,西退时机及如何作战,由西路军领导人依据情况决定,可是西路军领导人却放弃了永昌、山丹根据地,全军向西退却。到了高台才发现高台以上甚荒凉,给中央发了电报,中央才要西路军暂停于高台、临泽地区。为什么作者置这些史实于不顾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特别是高台陷落后,在西路军东返叫苦连天的时候,中央从保存西路军实力的要求出发,将西路军行动方向的自主权下放给西路军领导人,只要能够有利于保存西路军的实力,西路军领导人可以自行选择突围路线和方向,如果西路军果断东返,其码还可以避免近乎全军覆没的命运,保留下基本骨干,可是西路军领导人却选择了西退,这能怪谁呢?这是“毫无机动自主的权力”吗?作为一位身经百战的元帅,在阐述中央与西路军关系时,用文学式的语言,如此轻率下笔,能是严肃认真地总结历史吗?]有些指示明明行不通,但不问实际情况如何,硬要下面贯彻执行。[评点:是建立根据地吧?]尤其是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部署,既不向西路军通报,又要求西路军配合,令人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评点:这可能是指《作战新计划》。《作战新计划》征求了张国焘的意见。至于说《作战新计划》要西路军配合河东红军主力转移,难以获得文献资料上的印证,后人附会之说浓厚。]古人说:为将之道“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苏洵:《心术》)这话很有道理。所谓“理”、“势”、“节”,指的就是全局性的东西。指挥员驾驭一个独立作战方向,不了解全局形势,不明白局部战争同全局战争的关系,打的便是糊涂仗。难免如坠五里雾中,晕头转向,缩手缩脚,无所适从,岂有应变自如,“不屈”、“不沮”、“不穷”之理?[评点:这些话原则上没有错,但是用在这些却未必恰当。因为作者认为是由于中央没有及时通告河东形势才致使西路军领导人不知其所以然,导致了作战的被动。这就有点牵强附会,西路军在河西处于被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西路军领导人没有将消灭敌人建立根据地作为中心任务。]
另一方面,西路军一把手陈昌浩思想上有包袱,患得患失,当断不断。[评点;陈昌浩当时存在这一状况,但是作者在解释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时却出现了偏差。]他是军政委员会主席、政治委员,有最后决定权,对西路军的行动,能起“拍板”的作用。[评点:正是因为这样陈昌浩才对西路军失败负第一责任。]但是,这个同志的精神状态,很不理想。原因是他在红四方面军南下期间,一度支持过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后见共产国际不承认张国焘的那一套,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包袱沉重,不易解脱。[评点:有这个因素,但这是主要因素吗?在这里交待一下是为了呼应前文说陈昌浩机械执行中央命令的话。]他曾向我流露过:南下的事,共产国际肯定对四方面军另有看法。为了四方面军的前途,今后应唯共产国际和党中央的意见是从。[评点:陈昌浩或许说过这样的话,但我们要问的是,这是陈昌浩在河西有如此作为的真实原因吗?]陈昌浩同志愿意改正错误,紧跟中央,无可非议,但是,作为一个党的高级干部,决不允许夹杂某种个人得失或山头主义的情绪在内。党内斗争嘛,谁能一贯正确?犯了错误,该检讨就检讨,该工作就工作,没有必要迫不及待地去表白自己,洗刷自己,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评点:这些话原则上是对的,但在这里用在陈昌浩身上却不大合适。因为这里太强调个人得失和所谓历史包袱对陈昌浩的影响,而没有揭示出真正原因来。陈昌浩的悲剧在于可能他想回到中央正确路线的轨道上来,但是却深受张国焘西退路线的影响,没有认识到中央东进路线的深刻涵义,因而才导致了那样的结果。]在西路军期间,陈昌浩自始至终以紧跟中央、“回到”正确路线上来而自居。[评点:是这样吗?就说始吧,为什么违背中央击破南敌的指示让红九军过了黄河,为什么在中央没有批准的情况下就奉张国焘的命令开始了西退的行动?再说终吧,就在一九三七年三月初,西路军失败之际,还说和平不可靠,要求河东红军主力西渡。河东红军主力西渡,这不就是张国焘西退路线的主张吗?这是和中央的东进路线背道而驰的,又如何能够回到中央的正确路线上来呢?]对于上级的指示,奉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简直到了一切“唯上”的盲从地步。[评点:这就说得绝对化的,不符合现已公开的档案文献资料。]至于敌我力量对比如何,战场实际如何,哪些行不通的指示应向上级反映,哪些事关全军命运、战局胜负的问题需要机断处置,则一概置诸脑后。[评点:这符合当时的史实吗?]我们之间的两次争论,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评点:陈昌浩主张执行中央要求建立根据地的指示,难道仅仅是一种机械执行中央的命令吗?这里有没有合理的因素?]他不仅不反躬自省,反到要对我“开展斗争”哩![评论:问题是作者有没有错误呢?]结果,使西路军失去战机,作茧自缚,步步被动,直至不堪收拾。[评点:西路军最后导致这种结果,难道仅仅是陈昌浩机械执行中央命令造成的吗?这里明里是批陈昌浩,实际上是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是说由于中央作出了不切合实际的指示,才导致了西路军的失败,因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应该对西路军的失败负主要责任。历史的真实情况果真是这样的吗?其码就难以获得现已公开的档案文献资料上的支持。中央要西路军领导人不要依靠外力,要将立足点放在依靠自我奋斗上,建立根据地,集中兵力,通过歼灭战来消灭敌人,不要向西边深入过远,保留东边回旋余地,河西不利时,可以返回河东,即使从今天看来,这些富有远见的指示又有什么错误呢?如果西路军领导人真正执行了中央的指示,西路军会出现后来近乎全军覆没的结局吗?那么,作者的主张又是什么呢?从回忆录中来看,就是一直打到安西,首先获得苏联武器装备,然后背靠新疆,打开战局,歼灭马家军。可是,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西路军就是一路打到新疆就能够获得苏联的武器装备吗?作者显然对苏联对我党援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缺乏清醒的认识,而是以一颗天真善良之心,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原则出发,从布尔什维克党解放全人类的角度来看待苏联援助的。如果这种认识产生于西路军在河西转战时期,囿于当时的局限尚情有可原的话,在几十年后作者写回忆录的时候仍有这种认识,如果不是缺乏战略家的洞见,就是存心为自己辩解,推卸责任了。本来,象对西路军这样的事件的回顾,由于作者是西路军总指挥,西路军第二号领导人,熟悉西路军决策内幕,又有条件查阅中央档案馆中的全部有关西路军的文献资料,如果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从当时的客观实际出发,是会写出一部有血有肉,富有价值和启迪意义的著作来。但是我们看罢这部回忆录中的《血战河西走廊》这一章,里面剪裁档案文献,时时强调客观原因,强调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强调中央指示不当,缺乏自我解剖的勇气,回避对自己不利的历史事实,对涉及自己的重要历史事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对自己的指挥失误及存在的弱点则是轻描淡写,点到为止,甚至采取回避态度。我们倒觉得这不像一位身经百战的元帅撰写的回忆录,倒更象一些不谙世事的书生在亭子间高谈阔论,以情绪化的宣泄来代替严肃深入的客观分析,因而在西路军的研究中显得不着边际,这也就难以真正汲取西路军失败的沉痛教训。这个责任到底是应该由徐向前来负呢,还是由那些协助徐向前整理这部著作的捉刀者来负呢?值得深思。]我作为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路军总指挥,虽向上级和陈昌浩提出过不同意见,但不无顾忌。特别是在受到中央指责的情况下,心情忧闷,不想吭声,缩手缩脚,教训是很深刻的。[评点:作者有“顾忌”是可以理解的。当时红四方面军内部搞肃反,徐向前的夫人被保卫部门抓走,其实就是想以此为突破口,来搞掉徐向前。和徐向前同时毕业于黄埔军校的一期生许继慎就是在肃反中殉难的。红四方面军内部到底有没有军阀主义呢,还是看一看当年的文献资料吧。总的来看,作者讲的是实情,也坦率承认了自己的弱点,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作者只是承认自己的弱点,显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么,中央的“指责”到底对不对呢?是无端的“指责”,还是作者自己真就存在错误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