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长篇连载>>《碧血黄沙白骨青山——关于红西路军问题的历史考察暨红西路军失败七十五周年祭》>>正文
第十一章:对几位历史当事人在西路军问题认识上的评述(二)
2012-06-27 17:37:13
作者:郭建波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要求西路军在永凉地区和临高地区建立根据地,也是不切实际的。[评点:如果西路军在河西不建立根据地,又如何能够生存呢?像作者主张的那样,为了获得苏联援助,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味西退,难道就是切合实际的吗?]且不说河西走廊的地形、民情如何,仅从西路军面对优势敌人的不断围攻来看,就缺乏建立根据地的起码条件。[评点:消灭敌人是建立根据地的前提,如果不能消灭敌人又如何能够建立根据地呢?而只有歼灭战才能够消灭敌人,补充自己,对中央的这些关健性的指示为什么西路军领导人始终难以执行呢?]部队刚刚进入河西地带,四面受敌,防不胜防,整天同马家军血战,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根据地的创建工作呢?[评点:这是由于西路军领导人没有能够正确处理消灭敌人与建立根据地之间的关系,才将西路军在三百多里的战线上摆成了“一字长蛇阵”,恰巧为马家军提供了各个击破的机会,是中央让你们这样做的吗?殊不知,毛泽东曾要求只要粮房不缺,建议将西路军集中于方圆四五十里的范围内,打则齐打,退则齐退,集中兵力对敌,难道就真得做不到吗?]创建革命根据地,离不开两个基本点:一是消灭敌人,站稳脚跟;二是发动群众,建党建政。前提是消灭敌人,否则,便谈不上发动群众。[评点:对啊,这话原则上没有错,但是关健是如何执行的问题嘛!]毛主席说过:“要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以集中打仗为主。集中打仗则不能做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则不能集中打仗,二者不能并举。”(《毛泽东军事文选》第八十五页)[评点:我党领导的其他根据地不就是这么创造起来的吗?这是用毛泽东的话来“反对”毛泽东,归根结底还是作者机械地理解了毛泽东主张的分兵以发动群众与集中力量以消灭敌人的这一段论述,是作者在执行上出现了问题。]对西路军的要求有悖于此,仗还没打胜,就令一屁股蹲在河西走廊,建立根据地,行得通吗?事实说明,压根儿就行不通。[评点:原则性的指示有了,如果执行上出了问题,也是会失败的。把自己执行中产生的问题,说成是指示的错误造成的,这样能“行得通”吗?]规定任务,必须权衡主客观条件,从实际出发,有一定的限度。“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的道理,就在这里。只看到主观需要的一面,忽视了客观可能的一面,硬要部队去承担其无力承担的任务,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评点:这些原则话,无可无不可,用在这里大而无当,说明不了实际问题,因而也就没有说服力。]

    第二、战场主动权问题

    战场主动权问题,关系重大。[评点:对。]两军对阵,它是决定双方胜负存亡的关键一环。[评点:是这样。]“军队失掉了主动权,被逼处于被动地位,这个军队就不自由,就有被消灭和被打败的危险。”(《毛泽东选集》第四○一页)西路军的失败,完全证明了这一点。[评点:这里引用毛泽东的话,是为了说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违背了自己曾经坚持的正确主张,才致使西路军处于被动地位,导致了西路军的失败,其实这也没有什么说服力。这里的关健是导致西路军处于被动地位的原因到底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还是西路军领导人自己呢?从上下文来看,其意向是明显的。]
一般说来,外线进攻的部队,制敌机先,首先就处于主动地位。如果不是在驾驭战局中发生带根本性的偏差,是不致完全陷于被动,一败涂地的。[评点:这里是先提出问题,以便引起下文,而后找出是谁导致战局出现了“根本性的偏差”,那么到底是谁呢?是西路军领导人自己呢,还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呢?我们再往下看。]西路军渡河之初,河西“四马”猝不及防,慌乱不堪。我不论北进宁夏或西进新疆,均稳操主动权在手。那时是敌人被动而不是我们被动,是敌人畏惧我军而不是我军畏惧敌人。[评点: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但是是谁导致主动权丧失的呢?当时计划是红一、四方面军联合进行宁夏战役,鉴于南敌进攻迅速,中央发出欲进行宁夏战役必须首先击破南敌的指示,要求以红九军为中心的红四方面军三个军必须留在河东,可是张国焘和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领导人却命令红九军过了河。无奈之下,中央不得不调红一方面军南下作战,但张国焘又破坏了海打战役,南敌和北敌打通,这样河东红军向东转移,宁夏战役被迫中止,红西路军形成。在红一方面军难以过河的情况下,作者在回忆录中曾经否定了河西部队向宁夏的进军,主张西退。这种北进宁夏主动权的丧失正是作者他们自己造成的啊。这又何谈北进宁夏主动权在手呢?西路军之所以在一条山地区停留了半个月时间,不正是说明中央是为了让河西部队执行宁夏战役,而无意让西路军西退吗?如果是让河西部队西退,用得着在黄河西岸停留这么长的时间吗?这是常识性的问题。后来西退,还是张国焘和西路军领导人造成了西退的既成事实,又向中央作了信心十足的保证后,中央才同意的。]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多久,西路军便转入被动挨打的地位,直至最后被消灭。这种变化,正是丧失战场主动权的结果。[评点:是这样,但到底是谁造成丧失战场主动权的结果呢?我们还是应该从现已公开的档案文献资料的的分析中来得出答案。]

    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我军的外线进攻,历来强调依托根据地,实行战役战斗的速决原则。实践证明,这是我们争取和保持作战主动性的有效手段。[评点:这些原则性的论述确实是真理,但关健是要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闪烁出光芒,西路军领导人恰恰在结合的关节点上出了问题。难道这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责任吗?他们可没有在河西啊。作者在这里认识到了根据地的重要性,但为什么当中央要求你们在河西建立根据地的时候却牢骚满腹呢?如果在河西根本就建立不成根据地,那又为什么不愿意返回河东呢?]西路军则恰恰相反,不仅远离根据地,孤军深入敌军腹地,且旷日持久,与敌鏖战。[评点:长征不是远离了根据地吗?不仅是远离,而且实际上是丧失了根据地,但为什么长征却没有近乎全军覆没呢?马家军的战斗力难道比川军还强吗?马步芳就自认为比不上川军。]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左右回旋不好回旋,企求援应没有援应。[评点:进到安西,建立不成根据地,苏联的援助获得不了,马家军又蜂拥而至,西路军能生存吗?谁不让你们退了,你们先后三次主动放弃了东返的机会,这能怪谁呢?是不好回旋,河西走廊的地形就是如此。我党的根本利益在河东,西路军已经拉走了红军三分之一的力量,红四方面军的两个主力军都在西路军,当时河东红军面临的压力比西路军大得多(河东面临的可是国民党中央军系列,怎么说马家军的战斗力也比不上国民党中央军吧?),让河东怎么去援助河西呢?苏联的援应能靠得住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能管得住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援助吗?正是因为这样,中央才反复要求你们不要依靠外力援助,要把在河西的立足点放在依靠自我奋斗上,你们能听得进去吗?]这样,还有什么战局中的主动地位可言呢?违背了外线进攻作战的基本原则,丧失主动地位,一点也不奇怪。[评点:要获得主动地位必须依靠自己,而不能依靠外力援助,必须建立根据地,集中兵力通过歼灭战来消灭敌人。中央的这些指示是正确而适宜的,但是你们做到了吗?正是因为你们没有执行中央的这些重要指示,才导致西路军丧失了主动权,处于被动地位。这又能怪谁呢?如果对西路军在河西转战的历程作了详细考察,我们就会对西路军在河西近乎覆没的结局“一点也不奇怪”。]

    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我军进行战役战斗,历来重视集中兵力,形成拳头。[评点:千真万确!但为什么西路军却集中不起兵力呢?这里有没有指挥上的问题?如果有指挥上的问题,指挥上的问题又是什么呢?]而西路军担负的任务及所处的地形条件,却使兵力的集中,受到极大限制。[评点:地形是有限制,但这是导致兵力难以集中的主要因素吗?至于说到担负任务的限制,又扯到建立根据地和打通远方那个优先的问题了。我们倒觉得这更象一个强调难以集中兵力的借口,因为在中央要求西路军领导人要依靠自我奋斗的指示里面就已经蕴含了那一个优先的问题,打通远方又是一个弹性的时间,本来不至于产生这样的疑问,但是现在倒成了疑问了,这又是为什么呢?]开始,我们对马家军的战斗力估计不足,有轻敌思想,西进时兵力不够集中,古浪一仗吃了亏。[评点:这里作者承认了西路军领导人在古浪红九军失利上的责任问题。这比有一些西路军研究者说古浪损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造成的,确实进了一步,因而在古浪失利的总结上表现出一位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认真负责态度。这是应该肯定的。]“亡羊补牢,未为晚也!”[评点:如何“补牢”呢?古浪失利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兵力分散所致,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看到西路军在永昌、山丹期间和高台、临泽期间将兵力摆成“一字长蛇阵”, 始终难以做到集中兵力,这能说是汲取了古浪失利的教训吗?]然而,当此之时,建立根据地的任务摆在面前,压倒了一切。[评点:不消灭敌人能建立根据地吗?]我们想集中兵力,事实上却集中不起来。[评点:为什么呢?]河西走廊是条“弄堂”,地势狭长,堡寨稀疏,走上几十里地,见不着一户人家,每个堡寨,一般顶多能够容纳一营的兵力,堡寨周围,尽是荒凉的戈壁滩。两万多部队停下来建立根据地,要占据地盘,要吃要住,能不分散吗?这样,就在从山丹到凉州的三百多里地段里,拉成了“一字长蛇阵”。[评点:我们承认,由于地形、村落的限制,确实比较困难,但是有没有主观指导上的失误呢?如果没有主观指导上的失误,在河西根本就建立不成根据地,又为什么执意西退,而不愿意返回河东呢?陈昌浩在检查报告中说在获得苏联援助前,西路军领导人希望避免和马家军决战,这种避战方针是不是导致西路军难以集中兵力,通过歼灭战来消灭敌人,而不得不打成阵地战、消耗战和击溃战的主要原因呢?]中央要求我们“集中兵力”、“齐打齐进”,原则上没有错,[评点:欲前进必先后退,承认这一点是为了引起下文。]但实际上是同建立根据地的任务和当地的地形条件相矛盾的。[评点:有没有统一的因素呢?只有消灭敌人,才能建立根据地。而只有集中兵力,通过歼灭战才能消灭敌人。否则与敌人作战只能是“乞丐与龙王”“比宝”的“滑稽”闹剧,是必败无疑的。]我们提了不同意见,没有下文,便只能分兵固垒,就地坚持。[评点:是什么意见呢?作者没有明确指出来。但是我们可以从上文及结合作者在回忆录中的主张提炼出来,也就是不必建立根据地,而是一直向西退,到达安西,获得苏联武器装备后再返回头来与马家军决战,就易如翻掌了。这就把西路军在河西的生存放在依靠获得苏联援助上了,而这是与中央要求西路军领导人不要依靠外力,而要依靠自我奋斗来消灭敌人的指示背道而驰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又怎么给下文呢?]要想集中兵力击敌,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真比登天还难。[评点:是这样吗?真要是“比登天还难”,那就是说在这个地方根本打不成歼灭战,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不返回河东呢?难道一直往西退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吗?须知继续西退的环境比永昌、山丹地区更恶劣啊。那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作者对苏联的援助看好,这不就是把西路军在河西的生存寄托在苏联的援助上了吗?这不就违背了中央一再要求的不要依靠外力援助,将西路军在河西的生存放在依靠自我奋斗上的指示了吗?]

    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我军主要靠什么作战形式去争取主动,消灭敌人呢? 不靠别的,靠的是运动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诱敌深入,声东击西,“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出敌不意,飘忽击敌,等等。这是我们的拿手好戏,是变被动为主动,以寡击众、以弱胜强的主要法宝。[评点:对,这些原则在西路军作战时难以施行,到底有没有西路军领导人主观指导上的失误呢?如果有的话,在西路军失败的原因里面,到底又占多大的份量呢?]而西路军却固守一地,不进不退,被迫以阵地防御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评点:西路军没有打成歼灭战,而是以阵地战、消耗战和击溃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这里有没有西路军领导人在作战指导上的责任?中央可是多次批评西路军领导人在作战指挥上的弱点啊!]敌攻我防,死打硬拼,打得赢得打,打不赢也得打。[评点:顺利攻下永昌、山丹地区,而后又一举攻下高台、临泽地区,占领了地盘,分散了兵力,在马家军进攻的时候,又舍不得放弃已经到手的东西,那不就出现了这种结果吗?归根结底,还是作战指挥上的问题嘛。中央批评西路军领导人存在严重弱点,不把中心放在战胜敌人,建立根据地上,不集中兵力通过歼灭战来消灭敌人,难道是多余的吗?]敌人处于内线作战地位,骑兵多,运动快,熟悉地形,能边打边补充,无后顾之忧。[评点:是啊,在这种情况下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则完全相反,外线作战,人地生疏,子弹打一颗少一颗,人员伤亡一个减少一个。要兵员没兵员,要补给没补给,要援应设援应。旷日持久下去,捉襟见肘,精疲力竭,只有招驾之功,毫无还手之力。[评点:正是因为这样中央才要求必须要以歼灭战为主要作战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处于外线作战的西路军不仅获得补充,而且还能够灭敌气焰。这是消灭马家军的有效途径,因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嘛。中央在十一月二十五日就致电西路军领导人要求西路军集中优势兵力,通过歼灭战来消灭敌人,并传授了打歼灭战的要领,要求西路军领导人打两团以上之敌必须亲临现场指导,但要注意安全。如果打歼灭战的条件不具备,这个仗宁可不打,打则必胜,打则必有缴获,中央的这个指示可不迟啊。除去西洞堡战斗外,西路军最终没有能够打成歼灭战,难道没有西路军领导人主观指挥上的失误而尽是客观环境不利造成的吗?]象这种打法,焉能不败?![评点:极是。可惜作者领悟的太迟了,而且是在几十年后。要是当时有这种敏锐的意识,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西路军焉有近乎全军覆没的结局?须知红九军和红三十军是红四方面军的主力军啊!在红三十军西渡后,为了击破南敌,红九军可是被毛泽东点名留在河东的。这两个军不论是在武器装备上,还是战斗力上均是当时红军的一流部队,就这样“英雄战死错路上”,折戟于河西走廊,怎不令人痛心?可是几十年后,竟然连失败的原因都搞不清了,越弄越糊涂,这如何能够对得起埋骨河西的先烈?有人认为似乎只有摘掉了张国焘路线的“帽子”才能够对得起牺牲的先烈,因而千方百计地寻找“证据”,曲解中央的指示和意图,回避不利于自己观点的史实,来实现将张国焘路线与西路军脱钩的目的。可以说他们在官方的文告和史书中已经达到了这个目的,只有尘封在中央档案馆中的关于西路军的档案文献在不断通过一些正直的档案工作者时不时地撰写文章来表示异议。其实,在西路军问题上,真正弄清事实的真象,找到失败的真正原因,作为以后的鉴戒,这才是对烈士最好的怀念。因为这毕竟是英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沉痛教训啊!]

    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我军形成了近战、夜战、奔袭、伏击、迂回、猛打猛追等战术特长。扬长避短,才能百战百胜。[评点:对,这里需要我们思考的是为什么这些战术特点在西路军河西转战过程中难以做到有效地应用呢?]但西路军受制于任务、地形、作战形式和骑兵为主的作战对象,使这些战术特长,无从充分发挥,以奏奇效。[评点:马家军确实与以前作战的国民党军队有重大区别,而且河西的民情、地形也有其特殊情况,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在面临敌情及作战环境变化的情况下,西路军是不是应该进行战术创新,探索打骑兵的战术要领,西路军领导人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怎么样呢?至于说马家军以骑兵为主,就与我们现在掌握的史料有出入。就拿马家军正规军来说吧,马家军骑兵约占其正规军的百分之二十六点五。这怎么是以骑兵为主呢?]就拿对付敌人的骑兵来说,我们一无机炮火力,二无伏击阵地,三无大量骑兵。优势装备的敌人,瞬间蜂拥而至,倏忽一啸而去。你想打个歼灭战,谈何容易![评点:对,确实不容易,但有没有可能性呢?只要存在着可能性,就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西路军领导人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呢?西路军确实没有机炮火力,如果有了机炮火力才能打胜仗,这不是唯武器论吗?河西旷野戈壁,确实伏击的地形不理想,西路军也没有大量骑兵,这都是事实,这种事实在红军别的部队中也同样存在,不过是由于西路军所面临的敌情特殊而更显得突击罢了。我们看到作者在这里光强调了客观不利条件,没有讲到西路军战胜敌人的有利条件,也没有从敌我力量对比的现实状况出发,具体说明西路军领导人在对战争的指导上如何进行探索、革新和谋势,这到底是作者自己的疏忽呢,还是西路军领导人根本就没有这样做呢?这是应该令人深思的。]敌人进攻,我军多用大刀同敌拼杀,消灭一个骑兵,往往要付出两三个人的伤亡代价。[评点:我军的武器弹药主要取之于敌,西路军在河西打不成歼灭战,难以从战场上缴获武器弹药,自然不得不用大刀与敌拚杀。不过,这种状况在高台陷落以后更为明显,因为一方面西路军经长期作战,弹药已经匮乏,另一方面在临泽保卫战后西路军的辎重部队和一个小型的兵工厂全部损失,这使得西路军在与敌作战时不得不多用大刀与敌拚杀,从而严重消弱了西路军持久作战的能力。至于消灭敌人一个骑兵往往要负出两三个人的代价,似乎说得有些随意了。因为按前文作者说的马家军多数系骑兵,这个多数是多少呢,作者没有明确讲,我们就按百分之六十算吧。西路军在河西歼敌二万五千人,那么这里面的骑兵占多少呢,作者也没有说明。既然马家军多数系骑兵,在被歼灭的马家军中骑兵也就自然占多数,但是鉴于骑兵机动性,战斗力比较强,我们就别按百分之六十算,就按百分之五十算吧,被歼灭的骑兵也是一万二千五百人。西路军每歼灭一个马家军骑兵需要付出两三个人的代价,就按两个人算吧,也就是西路军要歼灭马家军一万二千五百人的骑兵至少要负出二万五千人的代价。我们考虑到石窝分兵时西路军还有三千余人,西路军在河西毕竟也扩充了一部分兵员,我们把他们折抵后,就会发出疑问,西路军兵力总共二万一千八百人,光歼灭马家军骑兵就要负出二万五千人的代价,那么剩余马家军的步兵又是如何被歼灭的呢?因而我们说作者这里说得这个数字并不准确。]敌人败阵后一溜烟跑掉,我们干瞪眼。你用小部队追击,人家能杀“回马枪”,用大部队追击,阵地就保不住。“虎落平阳被犬欺”。我军的战术特长失去用武之地,优势难以发挥,受制于敌,便是在所难免的了。[评点:我们承认马家军的骑兵确实比其他军阀的骑兵战斗力强,骑兵与步兵比较起来确实也占有不少优势,但在这里却让我们感到作者对马家军的骑兵似乎神化了。如果在冷兵器时代,还倒真是不好对付骑兵,但是在热兵器时代,骑兵的优势比起冷兵器时代来显然在降低,谁又能否认这一点呢?在冷兵器时代,杜甫尚且知道“射人先射马”,难道在热兵器时代就没有对付骑兵的战术吗?

    凡此种种,都是西路军丧失战场主动权的根由所在。[评点:这里总结的丧失战场主动权的根由,全是强调客观原因,再就是中央指示的不当,而没有对西路军领导人自己主观指导上的失误作出深入分析,这就难以揭示出西路军失败的真正原因。]

|<< << < 1 2 3 4 5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第十一章:对几位历史当事人在西路军问题认识上的评述(一)
·下一篇:第八章:重返故地—西路军败局已定(二)
·第九章:石窝分兵—西路军近乎覆没(三)
·第九章:石窝分兵—西路军近乎覆没(二)
·第九章:石窝分兵—西路军近乎覆没(一)
·第十章:西路军失败的原因及责任问题(三)
·第十章:西路军失败的原因及责任问题(二)
·第十章:西路军失败的原因及责任问题(一)
·第十一章:对几位历史当事人在西路军问题认识上的评述(三)
·第十一章:对几位历史当事人在西路军问题认识上的评述(一)
·第十二章:历史的启示与教训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特稿:将军胸怀 书写天下——鉴赏赵勇田珍藏的中国人
耿仲琳向“辞典”说不
耿仲琳:耿仲琳向“辞典”说不
十八大提出要重视“智库建设”
努力推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探索
韶山毛泽东图书馆
红色文化与中国梦
黎荣华:树碑昭英烈 存史启后人
特稿:树碑昭英烈 存史启后人
黎荣华:永远的老兵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