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又两次向南搬迁,如今已在米脂县城与黄河之间的杨家沟居住几个月了。
中央机关在这个陕北高原上,跋山涉水,栉风沐雨,转达了多少圈子,住了多少个地方了呢?在这个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常常是在敌人的袭击包围、前堵后追的紧急情况上转移的,哪里还能记得清楚呢!
不,记得清楚。毛泽东、周恩来……在有条不紊地指挥着整个解放战争,那些工作人员也在不慌不忙地完成所有工作,每天的经历都写在日记本上。有人已经统计过了:中央机关在陕北已经搬迁过十二个县的三十七个村镇。这一场转圈子,扭辫子的“秧歌”,真够可观的了!
往后大概用不着再这么“扭”下去了。刚刚传来捷报:彭总在宜川地区,两天内全歼胡军五个整师,三万余人……
这么一来,就彻底卡住了胡宗南往陕北运送粮草弹药的咽喉要道。既然共军一次可消灭他五个师,那就说他们驻扎在陕北的任何据点,随时都可以被消灭。性命都难保了,哪里还顾得再跟这个“八百人的国家”扭辫子呢!
连将委员长都有点慌神了呢。因为在各个战场的“扭辫子”当中,他已经丢掉了一百六十九万人马!其中有一百零五万是让共军活捉的。
毛泽东本来是要坚守陕北,并要回到延安的。以目前陕北高原上的战局发展,回到延安的日子不会太久了。要是依着他的脾气,那是定回延安不可的。要让胡宗南和蒋介石看一看,你们要消灭的中共首脑,你们要捉拿的毛泽东,现在又回到延安来了!你们还要攻打吗?来吧,不过,二十三万人马不行了,那要你们调来五十万,或一百万……
然而,他不能感情用事,他要把他热爱延安、热爱陕北的心情暂时压下去,他不能不考虑到全局,他必须照顾到全国局势的发展。所以,当周恩来向他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快便得到同意。
“中央留在陕北目的已经达到,为了夺取全国胜利,我们的前、后委与工委,应该合并到一起。”周恩来说。他们住有杨家沟已经五个多月了。
“那么说,我们就要离开陕北了!”毛泽东有点热土难离。
“需要到一个对指挥战争最方便最有利的地方。”
“弼时同志有什么意见呢?”毛泽东又问。
“我怕自己的想法不成熟,已经征求过弼时同志的意见,他跟我的想法完全一致。”
“你看我们究竟应该搬到什么地方?”毛泽东知道周恩来一定考虑过了。
"我想,到晋察冀比较合适。那里的位置比较适中,冀西太行山区一直是我们的根据地,群众基础好,跟陕北是一样的。"
"那就跟少奇和朱总搬到一起吧,也到西柏坡。"毛泽东对西柏坡这个地方已经有很深的印象了。
"我也是这么想的。"
"那就照你想的办。"
又召开一次留在这里的中央委员会议,并跟少奇、朱总等取得联系,征求过意见后,就这么决定了。
于是便忙着做东渡黄河的准备。
毛主席办完了几件急需办理的事情以后,走出屋子,信步来到警卫战士的住室。中央机关的转移,都是保密的,要到哪里去,即使换一个村庄居住,一般都不告诉战士,这是纪律。今天,主席却像谈家常一样地对他们说:"我们这个中央机关要离开陕北,决定到晋察冀的河北去。有不愿离开陕北的,可以留下来。你们考虑一下,是留是走,由自己决定。"主席说完以后,大家还没反应过来,他又对着河北籍的几个警卫员说,"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巧,抗战的时候,你们从河北来到陕北,现在又从陕北回到河北,要回家乡去,高兴了吧?"他说的是抗战初期,晋察冀四分区的部队,曾经组织一个"平山团",送到延安去。
"你们几个怎么办呢?"主席又问几个陕北人。
"我愿意眼主席一起到河北去。"给主席藏过图书的绥德人马汉荣说。
"你个小青年,还没出过门子,准是想去看看大世面了, 是不是?"主席瞅着他,风趣地说。
一个岁数较大的老警卫员,低头不语,被主席发现了,而且好似一下子看到了他的心里:
"张瑞岐,"主席把"瑞"读成了"任","家里不是给你定亲了?都三十多了,还没顾得结婚,你不要去了!"
|
|
|
|
|
|